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西晋的南浔,其人文底蕴之悠长,即便置诸富庶博文之江南,亦鲜有出其右者。
这里不但拥有大运河和桑基鱼塘系统两大世界级文化遗产,还是中国丝绸文化、蚕桑文化、渔文化、湖笔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明代,南浔享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美誉;近代,民国奇人张静江、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等80多位名人巨匠,铸就了无数时代传奇;当代,更是涌现出一批身体力行投入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精神文明事业的优秀人物。
近日,在中共湖州市南浔区委、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南浔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样本行动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方案”)中,“精神富有”被纳入五大重点战役。
千年湖笔写人间正道
百年家风代代传承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鸎乱飞。
南浔区善琏镇卜家堰村,沈家祖宅附近的江南春景,宛如重彩工笔,常常令沈应珍看得入迷。
已经百周岁的沈应珍是湖笔传承人,一生悬命制笔,“讲诚货真”的品德,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洗礼中,历久弥新,成为家族精神依托代代传承。
湖笔,“笔中之冠”。
《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南浔区善琏镇历史上因湖笔而闻名,也因湖笔而富裕。两千多年来,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文化已牢牢凝固在善琏这块土地,渗透进当地百姓生活的肌理。
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沈应珍家中五代制笔,祖父辈就曾开设笔庄,自产自销,成品销往上海周虎臣、杭州邵芝岩等笔店,家业盛极一时。
沈应珍十二岁时从祖辈手中习得湖笔技艺,熟稔十二道道工序128道小工序,是目前全镇唯一一位“一朵羊毛制成笔”的匠人。
“做笔贵在坚持,要坐得住。从今以后,你不仅要学会,更要坚持,守住这门手艺。”父亲尊尊嘱托未曾一刻忘怀。
守住技艺,靠的是品质。从善琏湖笔生产供销合作社的一名笔工,到含山湖笔厂技术副厂长,沈应珍坚持严把质量关,百余道工序每日必查。
她常说,“产品不好,对不起招牌。”
“师傅对毛笔的苛求,要精确到分毫。”徒弟虞林妹说。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徒弟,却依然沿袭沈应珍的为师之道:讲诚货真。
“讲诚货真”的人生信条,也深深根植于沈家笔匠的血脉,成为制笔世家独特的家风,代代相传。
沈应珍先后收徒十余人,四个女儿也都继承了母业,教授技艺。孙辈中亦有二人潜心经营湖笔事业。
长孙沈爱伟在善琏镇湖笔一条街开设笔庄已近十年。“无论有没有客源,讲诚货真是一定要坚持的。”沈爱伟说,这是祖母的言传身教,这也是自己的耳濡目染,不仅帮助他掌握了一门技艺,更让他收获了稳定的客源。
家风家训的世代积累、嘉言懿行的代际沉淀,汇聚成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之一。
近年来,南浔区弘扬以优良家风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最美家风+”活动,通过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乡风、企风、校风、政风建设,家风孝善好家庭、政风清德好班子、企风诚信好公司、校风淳厚好学堂、乡风和谐好村庄,已成南浔品牌。
千金剪纸剪一纸“千金”
文化自信精神厚植
“种下千万颗种子,我不知道哪一颗会发芽。但静待萌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潘静霞说。
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她的身边正围绕一群稚嫩的面孔。她们身穿校服,两手撑着桌面,向前欠着身子,专注地看着潘静霞的双手。剪刀上下翻飞,纸屑纷纷掉落。潘静霞展开剪纸,美丽露出真容——“哇塞!”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
潘静霞是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小学高级教师,擅长国画和剪纸。她的第二个身份是千金第二代剪纸传人。
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是有名的“剪纸艺术之乡”,这门技艺世代相传、沿袭至今。2004年千金小学就开设有剪纸课,开始注重传统技艺的挖掘和传播。身为美术教师的潘静霞正是在此时投身剪纸的艺术世界。
传统千金剪纸的诞生与本地桑蚕业有关。第一代传承人沈杏妹擅传统图样,每到养蚕季,她就用红纸剪出“元宝”“蚕猫”“聚宝盆”等图样送给邻里乡亲,以祈求蚕茧的丰收。第二代传承人俞永祥则善用刻刀,擅长花、鸟、走兽,将传统纹样进行了创新。
而美术科班出身的潘静霞,则在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中有着天然优势。她将国画风格融入剪纸创作,构图复杂、元素多样。与传统纯剪刀创作的剪纸不同,潘静霞利用刻刀创作的剪纸,线条更加柔美、精细,灵动而富有韵律。
“作为在千金镇执教二十年的人民教师,复兴和弘扬千金剪纸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潘静霞说。
从2004年千金小学开设剪纸课开始,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相继走进千金幼儿园、中学和成校。
“真正实现了‘千金剪纸从娃娃抓起’,”潘静霞说,“对于孩子来说,虽然还不能理解中华传统技艺内涵,但能够从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得到修身养心的体验,坐得住、静下心,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现在能做的,只是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等待他们开花结果。”
2018年,由潘静霞牵头的“千金剪纸工作室”在千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工作室14名成员,来自全镇各行各业。
“每年我们都会去村里文化礼堂做老年培训课程,老人对这些新式的老手艺都很感兴趣,每次课都要六七十人呢!”潘静霞说。
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等一系列志愿服务行动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与千金剪纸一道,在更多人心中开枝散叶。
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开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硕果。千金剪纸不止“千金”。
近年来,南浔区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精神,以“最美家风扬校风”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家风家训进校园,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全区各中小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挖掘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将中华优秀家风家训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剪纸剪家风》等十余门校本家风家训拓展性课程。
“精神共富”的南浔样本
人文属性回归城市价值
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基因得以留存和传衍,并在新的时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化基因的组合构成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文化基因的唤醒与复兴。
底蕴的发掘与继承、精神的坚守与传递,是实现共富的灵魂指引、浑厚底气;以精神助推南浔实现共富的实践中,实践成果也将不断强化精神的传递、巩固底蕴的传承。
根据试行方案,“十四五”期间,南浔将聚焦“精神富有”,打赢崇商重教、全民慈善、最美家风、“浔愿”志愿水晶晶南浔大文化品牌战役。
通过“崇商重教”提升人文品质被排在首位。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推出相关文艺作品500件。
其次是“全民慈善”。深入推进慈善“六进”活动,到2025年,将要实现爱心企业100%的参与率。
第三是“最美家风+”品牌深耕。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家风标杆阵地100个,培育最美家风典型500个,开展“最美家风+”文明实践档案建设14万户,打造家风建设全国示范点。
同时,“浔愿”志愿服务也将争先抢位,“十四五”期间将建设文明实践示范所站100个、打造文明实践品牌项目100个、培育最美家风志愿团队100支。
此外,方案还提到,要将“水晶晶南浔”打造成为全国县级中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品牌。争取到2025年,品牌覆盖人群突破500亿人次。
“物质-精神”两面一体的莫比乌斯环,展示出精神共富中的南浔样本。而城市价值中人文属性的回归,也重新塑造了“水晶晶南浔”的幸福底色——不只是持续生态环境治理下的肉眼可见的水晶晶,更是南浔人精神上的清亮、清透与清朗。(通讯员:周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