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的红色印记 延安的“新闻山”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7月09日 10时24分

  延安,这座古老山城,以其“红色革命的摇篮”而享誉中外,吸引着无数人关注的目光。“七一”前夕,我再一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接受思想洗礼。

  随着参观的队伍,我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走进枣园的大院,驻足凝思,在这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若定,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朱德画像,画像上方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几个大字依然熠熠生辉……

  走出“七大”礼堂,我来到清凉山。这里,山势陡峭,树木葱茏,清凉山与宝塔山、凤凰山隔河相望三山鼎足而立。清凉山自古就是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着自隋唐至清代的各类建筑和大小石窟。

  其实,清凉山的底蕴,不只是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曾在此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是新中国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1937年至1947年,党中央在这里创办了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第一家新华书店、中央印刷厂等新闻出版单位,所以清凉山被称为延安的“新闻山”。

  1986年,清凉山上建成“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这是中国第一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馆前矗立着象征着新闻、广播、印刷出版的三人汉白玉雕像,旁边石碑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这些珍贵的印迹,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事业光辉历程的见证,也是我们今天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年,党中央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介宣传革命的主张,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1945年,作家孙犁在延安窑洞里写下了《荷花淀》《麦收》《芦花荡》等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一经《解放日报》发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的革命斗志。

  站在清凉山上,我不由得想起陈毅同志《咏“七大”开幕》的诗,他激情澎湃地写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豪壮革命情,巍巍清凉山。清凉山,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红色印记,令人遐思。胡忠伟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