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分出三六九等 创收岂能靠涨价?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7月14日 10时30分

  据报道,随着电影市场回暖,一些影院在观影座位上动起了心思,开始推行“分区定价”,同一场电影、同一个影厅,想坐“黄金区域”就得多掏钱,为此影院也受到了不少差评。

  对于“分区定价”,大家其实并不陌生,演唱会、大型比赛等沿用已久且并无非议,为何院线甫一试水就遭拍砖?一来,影院选座向来遵循“先来后到”,如今突然改成“价高者得”,不符合人们的传统消费认知。二来,目前多数影院都设有VIP包厢,相当于已经实施了分级定价,如今再对普通场次进行分区,实在有变相涨价之嫌。更重要的是,除了特殊“黄金档”,其实影院大部分时候上座率并不高,本就容纳不了多少人的小厅,座位又分出三六九等,未免让人心里硌硬。

  “分区定价”对不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影院作为市场主体,确实有自主定价权,但想通过“挑座”多收那么三五块,能不能达到目的,招致观众反感的账又怎么算,其实都是未知数,很可能会得不偿失。近些年,想涨价增收的行业不少,有一些餐饮品牌吆喝“1.5元一片的土豆”“21元一个的馒头”,有知名景区暗戳戳将门票上调数十元,有视频网站上线“超前点播”、推出各种花式“VVIP”,手段不一而足,但多数都在被抵制后黯然下马。某种意义上,简单粗暴的涨价,更像是一种思维懒惰,反映出的恰是一些企业思路狭窄、本领匮乏。

  企业当然要追求盈利,但更应扪心自问:除了“坐地起价”,还有没有其他像样的法子?有句话说得好,“忽视了用户体验和感受,任何商业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就拿影院来说,卖的终究是片子,而非座位。如果上映的是大热影片,即便坐在犄角旮旯大家都满心欢喜;如果片子不行,哪怕奉上C位也是观者寥寥。这么个文化服务行业,与其在涨价上较劲,不如通过经营和销售模式的多元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黏合度。精选优质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观影环境、丰富周边产品,考验从业者的智慧,也是那些走在前列的影院转型升级的好法子。

  涨价并非万金油,不琢磨怎么提升服务、提高供给质量,只盯着现在的盘子割韭菜、原地自我加“V”涨价,市场很难买账。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