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愁乡韵为美丽乡村铸魂 助推全面振兴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12月08日 10时59分

  借非遗“出圈”的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成为不少市民热衷的打卡地,传统村落的代表阳城县润城镇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民俗文化浓郁的汾阳市贾家庄村寄放着许多人的乡愁……这几年,我省各具特色的村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旅游+文化”赛道不断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白居易《忆江南》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许多人对于乡村的喜爱,不仅源于物质上的依赖、环境上的向往,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文化上的留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独特品牌,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乡土文化,赋予了特有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让其有颜值,更有气质。

  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而文化就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追求自身价值和独特优势的过程,往往与其在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分不开。找准优势,凸显特色,特色小镇方能长久。要以文化特色为引领,把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与本地产业紧密结合,保持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打造成特色小镇的文化风景,实现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厚、生态风景秀丽、多种功能叠加,既延续了历史文化根脉、传承了民间工匠精神,又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传统产业增添了活力。

  颜值与气质兼修,方能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小镇。气质对于乡村来说则是文化、历史积淀的自然流露,气质之美就在于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我国很多乡村都积淀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成果,每一个乡村都有它独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坐标,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艺术特点。如何因地制宜打造独特的乡村IP形象,既留得住乡愁,又能把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关键要因地制宜注意挖掘、保护、传播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乡村景观和文化魅力,让自然与人文相映衬、精神与物质共提升。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列出了13项具体指标,明确对特色小镇进行“清单管理”。这为特色小镇建设设定了“门槛”、划出了“红线”,也对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复制粘贴”式的发展行为按下“暂停键”。

  从一定意义上讲,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不可盲目照搬,以免人为制造出“千村一面”的尴尬。要梳理不同乡村文化的脉络和机理,去深度挖掘并厘清乡村的文化资源,丰富艺术载体,从自然和文化上找到属于自身的耦合点,发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继而通过乡约民俗的浸润逐渐形成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气质。要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彰显文化价值底色,强化文化功能意识,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用“文化+”的路径有效助推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出有内涵、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文化品牌。

  乡村既要塑型,也要铸魂;既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修炼气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打磨。只有不断挖掘乡村自身特色,让乡村文化资源“活”起来,才能锁住悠悠乡愁,传递浓浓乡情,让乡村“有血有肉有灵魂”,勾勒出美丽乡村最为厚重的底色。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