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自然环境的保护第一位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1月18日 10时02分

  近年来,以亲近自然、观赏野生动植物等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因为具有距离生态环境更近、体验性更强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从游客角度看,通过参与生态旅游,不但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身临其境学习到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可谓一举多得。为抓住这一市场机遇,一些具备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旅游目的地,也在摸索项目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比如,一些地方近些年兴起了一种“鸟塘生态经济”,在自然栖息地附近布置人工营造的食物、供水环境,吸引野生鸟类前来,供广大摄影爱好者拍摄,以游客在食宿、交通和拍摄上的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其他发展资源的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随着收益增加,当地居民认识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为了保护这种业态进一步提高收益,也就自觉抵制盗猎、盗伐等行为。相关地方不仅通过合法经营“鸟塘生态经济”改善了居民生活,更形成了保护、增收的良性循环。

  然而,类似鸟塘喂食这样的对野生动物的投喂行为,其合理的边界在哪里?会不会导致野生动物对人类的过度依赖?野生动物种群的过度繁衍,会不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相关问题值得观察研究。

  应该说,不管生态旅游如何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以保护为基本前提,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比如人工投喂野生动物,实施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需要充分考虑投喂的食物种类、食物数量和投喂方式,不能让野生动物对人类的投喂过于依赖。又如,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生态足迹、碳足迹不能对公园保护物种和生态过程造成压力,必须以保护为前提,严格限量、限时、限地域开展相关活动。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