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文化是地方乡村文化的独特代表,应切实加强女书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自2007年设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我国目前已有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设立了百余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各地市州也设立了大大小小的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形成了分层多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体系,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区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和文明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女书文化(江永)生态保护区设立于2020年12月,是湖南永州首个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女书作为一种举世罕见的女性专用的文字体系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列入国际标准字符集,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其列为“世界上最具性别特征的文字”,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女书文化是地方乡村文化的独特代表,在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应切实加强女书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通过保护、传承、发展女书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保护女书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核心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最终目标,是要将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机协调,以建立人与文化、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结构。要切实加强女书文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对女书文化进行抢救式挖掘、整理、录制、翻拍,保护女书文化的载体,修复女书文化的传统物件,保护和培养好女书文化的传承人,营造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
涵养女书文化道德精神。挖掘女书文化蕴含的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道德文化精神,结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当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挖掘女书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资源,推进当代乡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过女书文化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鼓舞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力量。
创新女书文化时代表达。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丰富活的表现形式,对女书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女书文化的时代风采。深入挖掘女书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非遗进社区”工作,将女书文化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中潜移默化发挥作用。
提升女书文化公共服务。把女书文化融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女书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女书文化推进文化惠民,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以女书文化为内核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新时代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女书文艺作品。培育挖掘女书文化本土人才和传承人,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女书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强化女书文化活态传承。文化生态保护区应该是一个文化特色鲜明、文化表现丰富的特定区域,因此,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非常重要。要让女书文化走出书斋,走向乡村田园,走向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加强女书文化传承人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真正让女书文化承继于传承人、还原于日常、活跃于民间。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促进女书文化传播。
推动女书文化旅游发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女书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充分发挥女书文化在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女书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女书文化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女书文化特色景区。挖掘女书文化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建设非遗馆、传习所、展览展示基地、民族文化街区等,形成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打造女书生态博物馆、女书工艺流程作坊、女书产品展示区、女书文化体验区和互动区、女书产品销售区、女书美食特产、女书主题民宿等,形成全链条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