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茧”授人以渔拔穷根
——桐乡市慈善总会造血扶贫结硕果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日前,随着浙江桐乡热闹非凡的年度“春蚕扶贫奖”颁奖仪式落幕,“蚕花奶奶”们乘着高温,又早早地搬出蚕具、蚕网,清洗、消毒,放在骄阳底下暴晒,为秋蚕生产再夺丰收而备战。
古人云“授人以渔胜于授人以鱼”,捐款捐物、能解燃眉之急,但拔掉穷根、引进富源,还得靠掌握除贫迎富的本领,让困难家庭走向新生。
据了解,桐乡市慈善总会自2014年启动家蚕饲养帮扶项目,至今已连续实施了8个年头。2014年4月,市慈善总会为拓展造血型救助项目,充分利用桐乡本土蚕桑资源丰富优势,联合市残联、龙翔街道,依托龙翔元丰小蚕共育中心设施,对龙翔街道所辖单桥、董家、金牛等9个村的低保、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施春蚕饲养帮扶造血型救助项目试点。
2015年4月,在上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市慈善总会造血型救助“喜得宝”家蚕饲养帮扶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石门东池及龙翔元丰小蚕共育中心承担,涵盖梧桐、凤鸣、龙翔和石门、河山、洲泉等6个街道镇20个行政村的57户低保家庭。市慈善总会依托共育中心为扶持户无偿提供1-3龄蚕宝宝,以及鲜茧销售价外补助,凭鲜茧销售发票每担(100市斤)补助200元,对优胜者给予奖励;由市、镇街道农经服务部门无偿提供家蚕饲养的养前准备、饲养技术、各关键阶段的技术信息服务。同时,小蚕共育单位做好小蚕饲养和三龄蚕的发放工作;各有关村确定专人,协助解决扶持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根据扶持户需求发挥各自优势,为扶持户提供义务服务。由于免去了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一至三龄期饲养,又有技术上的指导,通过较短时间饲养就普遍获得了较高收益。如南王村祖家埭阿坤,往年春蚕单产仅40多斤,帮扶以后达90多斤,翻了一番多。57家低保家庭当年饲养春蚕种100.25张,平均张产108.6斤,总产量10887.15斤,每百斤均价1760元,销售加补助,户均收益达3850元。
2016年至2018年,“喜得宝”养蚕项目作为第二轮浙江省农信慈善基金造血型救助项目的子项目,连续3年完成预定目标。扶持范围扩展到全市8-10个镇街道的20多个行政村,帮扶有一定劳动能力和饲养条件的70多户低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市慈善总会每年举办春蚕饲养专题技术讲座,每年会同东池小蚕共育中心将3龄蚕送到扶持户手中,每年会同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上门解决蚕病防治等问题。市慈善义工协会每年组织数百名慈善义工,帮助采摘春蚕茧。项目实施3年,扶持户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据统计,3年总计饲养春蚕种405.75张,产茧38410斤,销售收入72.50万元,总收入91.68万元,平均每户增加收入12389元,而且13户超2万元,为摆脱贫困走上小康奠定了基础。同时,扶持户劳动技能和脱贫信心明显提高。
2019年至今,“喜得宝”养蚕项目又有新进展。如今依托石门东池小蚕共育设施,已在全市11个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就在今年5月8日,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又一次全体出动,将144.75张3龄春蚕,全部免费送到76户低保、低收入、失独等困难家庭;又从2021年度“春蚕扶贫”颁奖仪式上传出喜讯,平均每户增收6533元,比去年增长了60%。市慈善总会用心用情的系列帮扶,让扶持户赞叹不已。
“作为在我市持续多年的家蚕饲养帮扶项目,如何更好地完善‘造血’扶贫的新路径,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桐乡市慈善总会会长沈济贤表示,接下来,市慈善总会将进一步根据桐乡实际,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造血型扶贫项目,让暂时困难的家庭依靠勤劳脱贫,走上生活富裕之路;让慈善事业在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征途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