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可能是周一到周五的轮回、端坐在电脑前的8个小时,或者是十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但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有趣的人,他们似乎是更幸运、更洒脱的那一群人,比如摄影师背上设备就能走南闯北;比如自由作家为了寻找灵感,在海边一坐就是一整天;再比如,设计师们,他们游历全世界,参观著名的博物馆,也不放过最角落的民间艺术,将这些即将消失在时间里的细碎重拾起来,融入进作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今天,优帕克服务式公寓采访的这位大咖Jemma,就是这样一位用想象力填充生活的设计师。设计师令人称羡的工作生活,褪去光鲜的他们,又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迸发出那些为世人所称道的灵感的呢?
优帕克: 您这种周游世界的独特工作方式,给您带来怎样的收获?
Jemma: 其实并不是所有设计师都会选择这种工作方式。不过就我个人而言,亲身经历每个国家的历史名城、与当地的人们对话、与全世界的艺术家交流、从点滴处感受他们的文化,对我来说真的受益良多,甚至可以说是我作品的灵感之源。这些点滴细碎之处,你没有亲自到访,很难体会得深刻,你甚至根本难以想象你可能会遇到什么,从而给予你新的想法。所以,我认为,虽然大家都会很羡慕我们这种工作方式,它看起来甚至不像在工作,而我自己其实也非常乐在其中,但寻找灵感并不是在某一个目的地等着我们,它往往会出现在途中某个很不起眼的地方。这种方式给予我创造的热情与动力,期待每一个不一样的明天。我已经从事这份工作有10年之久了,但我从未厌倦过,设计于我而言依旧新鲜而充满活力。
优帕克: 来访中国有给您带去新的创作灵感吗?
J emma: 我一直是个有浓厚中国情节的人,因为东方神秘的文化对我们西方人来说真的很有吸引力。我们都知道,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很多很多文化创作者,他们可能是艺术家、设计师、作家等等,这之中或许有人在当代很受欢迎,但真正能经久不衰的非常少。所以,那些经历过历史和朝代冲刷,依旧被认同并被流传下来的作品,是通过了时间考验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包涵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部落的起落、一个人的爱恨,不论情感大小,都将身处当代的我们与历史的那一端仅仅维系,这些作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作为东方古国,历史悠久,渊源丰富,文化作品数不胜数,这也是我着迷这个国度的最大原因之一。
优帕克: 在您眼中,中国艺术氛围如何?
Jemma: 最近5年里,我发现中国的艺术氛围变浓厚了非常多,同时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更迭,不断得变新颖,这是我觉得很新奇的地方。已然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再加上人们对艺术日益加宽的包容度,我相信在北京、上海这些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中国城市里,一定会迸发出更多艺术之士,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
优帕克: 您平日里是通过哪些渠道搜集艺术素材的?
Jemma: 大多数时候,艺术画廊和博物馆会是我作品灵感的启蒙地。有了这些最初的灵感之后,我会去参考一些书籍,有时候是去寻找它的历史渊源。在这些史料都收集齐侯,我会开始色彩与形状的调研,说白了就是做一些尝试,看怎样搭配会更加美观,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当然,如果有机会能亲自站在历史源地,就再好不过了,这样我就会干脆整个人沉浸在环境里。我会事先读一些古籍、或是艺术作品、报告之类的,然后抓住遗留的线索,想象当时发生的情景。
优帕克: 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些您做的项目吗?
Jemma: 那我就介绍下犹他州荒地项目吧。这是一个岩壁画作,这种形式的艺术非常古老。客户希望能看到一幅宏大的岩壁画作,而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作品由多种素材层层覆盖形成。另外,我的业务范围也涉及许多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更强调视觉上的空间美感;相比室内设计,一些商业项目就更注重广阔视角的协调,同时历时通常比较长,时间上会比较紧,往往需要多方协调。
优帕克: 在艺术设计这条路上,谁是您的启蒙老师呢?
Jemma: 应该是我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建筑师,某种程度上和设计师有微妙的联系。正是我的父亲引领我走进艺术的殿堂,同时也是他带领我感受中国艺术之美。如今,除了我父亲外,我还常常受到艺术圈中一些设计师朋友们的影响。有时候我也会通过交流,用自己的想法去影响他人,比如与人交流、参加一些活动、在社交网络发表看法、举办作品展都是传播想法的很好渠道。
采访后记
Jemma对于壁画艺术的痴迷令人感动,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由来已久,她认为敦煌壁画艺术是珍品。在采访中,她一再强调艺术的融合。Jemma不断通过她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融合,通过各种形式,交流艺术,创造艺术。她认为艺术的想法是需要沟通的,融合的艺术会迸发更多的花火,丰富时代的精神。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