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星,点亮认知科学的夜空
源 / 互联网    文 /     2018年10月24日 11时54分

  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最初散见40年代到50年代中的一些各自分离的特殊学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爱尔兰裔美国哲学家肖恩·加拉格尔与其他学者一起,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结合经验科学关于人类认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身认知”思想,并直接促成了以“具身、嵌入、生成和延展”为核心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

  作为最早在国内开始关注并讨论“具身认知”思想的学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何静,紧跟该领域的发展步伐,不断将以加拉格尔、克拉克为代表的具身认知研究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并且其个人也积极参与该领域的学术探讨,著书立说,年纪轻轻便已经是该领域在国内的领军人物。

  2007年,还在浙江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何静,便在核心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了题为《具身认知的两种进路》的论文。该论文区分了具身认知观的两种不同进路,并做了比较,最后评价了这两种认知进路。该文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迅速让何静在国内具身认知研究领域中崭露头角。

  为了系统性的探讨身体到底是如何影响人类认知的,何静基于博士论文于2013年10月出版了一本专著《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该书以对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的探讨为突破口,借助加拉格尔(S. Gallagher)和科尔(J. Cole)等人对传入阻滞患者伊恩·沃特曼(Ian Waterman)所做的病理学还原分析、梅尔佐夫(A. Meltzoff)和穆尔(M. K. Moore)新生婴儿模仿能力研究、斯特雷克(J. Streeck)和基塔(S. Kita)对手势运动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等实验室研究成果,系统、深入的阐释身体是如何通过身体意象(body image)和身体图式(body schema)以一种前意向性的方式“塑造”人类的知觉和行动。该书是国内第一本探讨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对具身认知影响的著作,对国内认知科学领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除此之外,何静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学者的关注,纷纷发来合作邀请。2014年更是被美国孟菲斯大学的肖恩·加拉格尔教授邀请参加他所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加拉格尔这位“具身认知”的鼻祖对何静的研究成果青睐有加,自那次会议后便一直与何静保持着联系,并参加了何静在华东师大组织的学术工作坊,让国内的具身认知研究与国际保持一致脚步。

  与加拉格尔的跨学科研究风格一致,何静也没有止步于纸头上的研究,而是积极参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活动。比如她在丹麦与合作者EjgilJespersen教授一起,参与南丹麦大学运动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对自闭症儿童的诊断评估、障碍矫正和康复训练,他们对自闭症儿童学习能力的全新定义以及共同设计的理论框架对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认知科学的发展前景是一片光明。因为,认知科学研究将要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它最终目标是要制造出一种人工神经网络系统。但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是没有智能的,而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却是具有人类大脑功能的智能系统。只需设想一下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应用,认知科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紧跟国际步伐,这一切离不开以何静为代表的青年学者们的努力和研究。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