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在资本市场上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足以说明其在金融界的重要位置。中国的并购晚于美国,于1993年才开始有并购,而美国自1897年开始便燃起并购浪潮。产业并购推动了通用电气、IBM等巨头的产生。虽然中国的并购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出现了一大批通过并购发展壮大的企业。
从产业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有色、化工、食品、交运还是机械、煤炭、民航、能源亦或是TMT、医药,这些领域,是并购重组最集中的领域,它们发生大规模并购的时间点,都和产业进化的阶段有关。
全球 范围 的 超级并购
据数据统计,2018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并购交易总额高达880亿美元。其中,或出于企业战略需求,或出于提高企业或其产品运营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2018年,IBM以340亿美元收购Red Hat,这是2018年规模最大、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笔收购,IBM将此次收购交易视为构建其混合云业务的重要战略之一,在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inni Rometty看来,此次收购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方式,而此次收购也将会改变有关云市场的一切,同时,红帽将从IBM的混合云和企业IT规模中受益,帮助他们将开源技术组合扩展到全球业务,双方都从此次收购中获益。
位居第二名的是博通(Broadcom)185亿美元收购CA Technologie。这笔并购交易出人意料,因为这是博通公司今年支出的第二笔巨额资金。CA Technologies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1976 年由华裔美国人王嘉廉创立,主要负责开发云计算和传统企业软件。作为一家“老牌”IT管理和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博通公司坐拥数十亿美元的资产,或许他们认为自己有必要不局限于纯芯片制造行业,所以才收购了这家软件公司,尽管代价有些昂贵。
2018年SAP在全球十大并购中占据了两席位置。2018年11月,SAP将以80亿美元收购Qualtrics,以在其后端ERP系统中的SAP运营数据与前端的Qualtrics客户数据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另外一大并购为SAP以24亿美元收购软件公司CallidusCloud,目的是为了提升基于云技术的前台销售流程效率。从SAP这两大并购中可以看出,通过并购,企业完善了其运营方式和效率。
全球医药 行业并购维持增长
前文曾提到,医药行业也是并购集中的行业。2018年,就医药行业的并购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一年。这并不是因为2018年的交易量与2016和2017年相当,而是因为这些交易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的竞争格局。
全球知名咨询机构Kurmann Partners发布的“2019医药行业并购报告”显示,2018年,医药行业大约有360起并购活动,交易总额为2700亿美元。其中,最大一笔交易是武田制药以约800亿美元收购夏尔。
2018年医药行业并购情况。数字表示交易数量,圆圈大小表示已公开或估计的交易总价值
图片来源:动脉网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日本企业,武田制药旨在通过收购夏尔,来加快国际化进程,并打造一家以价值为基础、以研发为驱动的全球领先生物制药公司,使其规模足以为具有竞争力的药品开拓融资渠道。此次兼并还将引发一波撤资浪潮,以简化业务平台,并通过增加收益来偿还武田的债务。收购夏尔帮助武田制药开拓业务新领域,从而实现商业多元化,而诺华则朝着其他的方向发展,即继续专注于创新药物。
2018年11月,诺华宣布将剥离旗下眼部护理部门爱尔康。而在2019年4月9日,爱尔康作为独立公司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双重上市,预计其市值将达到210亿美元。爱尔康的离开对于诺华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里程碑事件。
2014年,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收购狂潮后,诺华成为一家复杂的医疗企业,之后它开始了一个系统化的发展过程,以专注于创新药物。有传言称,诺华还计划剥离其非专利药部门山德士。
在2018年,葛兰素史克的并购活动最引人注目,因为它改变了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2018年3月,葛兰素史克宣布将以130亿美元收购诺华旗下消费保健合资公司36.5%的股权。
之后,在2018年底,辉瑞和葛兰素史克宣布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合并旗下消费保健业务,葛兰素史克将成为其大股东。葛兰素史克与辉瑞的合资企业的实收资本已达127亿美元,有望成为美国和中国市场的领导者。
根据对诺华与葛兰素史克的交易进行估值,专家估计辉瑞在合资企业中所持的32%股份的价值约为170亿美元。然而,葛兰素史克并没有就此止步。在与辉瑞进行交易的同时,葛兰素史克计划在2至3年内拆分为两家公司:一家专注于消费者健康,另一家专注于开发和商业化创新药物。
通过分析大型制药公司的并购和拆分,我们可以看出,处于发展中期的大型药企必须选择以下4种发展战略中的1种:专利药制造、非专利药制造、非处方药/消费者健康和定点照护。
中国 市场企业并购迅猛发展
在中国市场,上市公司为提升自身竞争力,进行并购也十分普遍。在中国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并购博物馆联合主办的 “2018中国十大并购人物”榜单中,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美团收购摩拜单车、安踏收购芬兰亚玛芬集团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获选“2018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其中,2018年2月,吉利集团在二级市场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以约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戴姆勒9.69%的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但其实按照2018年1月份戴姆勒的股价,按照下限来算吉利最多亏损18亿美元左右,差不多是吉利一年的利润。但企业处于战略目的,仍对并购充满信心。
去年,阿里巴巴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的价格对饿了么进行全资收购,这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饿了么藉此融入阿里庞大的商业版图,同时将继续保持独立品牌、独立运营。阿里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对饿了么的收购也是其新零售布局的一环。
另外,海外并购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流方式。并购规模屡创新高之后,2018年,中国投资者面临着越来越警惕的外国监管部门的审查,中国企业向海外能源基础设施、高科技和电子产品行业的拓展面临的审查尤其严格。尤其是美国政府通过了FIRRMA法案,扩大了CFIUS权限,加强了对有中资背景企业收购的审查力度。
国内 医药 产业 整合开始加速
随着医药产业整合的加速,特别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两票制带动行业大洗牌,国内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力度加强。云南白药、上海莱士、步长制药等均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并购。
去年的医药企业并购中,第一名是云南白药508.13亿元 “吞下”母公司白药控股,交易完成后,白药控股和上市公司云南白药将正式“合二为一”。白药控股还表示,“吸并”完成后的任务就是提升优化现有的四大板块。
第二名是上海莱士拟400亿元并购两家龙头企业——其中包括拟作价约50亿美元并购全球血液检测领域的龙头企业GDS及拟作价约5.89亿欧元并购德国拥有70年历史的全球性全产业链血液制品公司Biotest。如果交易顺利完成,上海莱士将诞生中国史上大的医药并购交易。
第三名是中国生物制药拟108.74亿元收购中国生物51%股权。第四名是誉衡药业拟40亿元收购合肥一企业——合肥生命科技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协议约定,誉衡药业拟在约定的排他期内,收购交易标的不低于35%的可转让无负担股权,取得对交易标的的控制权。
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完善产品结构、实现转型战略或走出去战略,并购也是中国医药企业追赶全球医药企业巨头其中的一步。
利弊共存 ,并购的 AB面
企业通过并购能够实现行业内的快速整合、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并购双方在人才、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增强研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谋求并购战略价值等。
与此同时,并购也存在着高溢价的问题,在上市公司兼并重组业务实践中,溢价并购本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形式和手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并购标的在未来期间能够为主并方带来额外收益的能力。因此,在会计处理上会形成商誉。
数据来源:Wind
按目前的会计准则,并购中形成的商誉每年测试后做减值准备。对被并购标的的过高估值、上市公司自身治理能力等都可能导致商誉减值。而优质标的高溢价收购产生的商誉,在每年的减值测试后并不一定会导致商誉减值。
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企业并购的机会,只有并购小企业才能做成大企业,并购中自然形成的高溢价或商誉这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在熊市中的并购价低,在牛市的并购价高。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动力,并购的最佳结果是商誉可控,合并报表的利润有增长。而在行业内的细分行业的跨界并购要求并购方必须拥有足够的消化能力,才能增加其利润,因而需要尽量避免。但在并购中需要防止内幕交易,利益转移,大股东套空上市公司。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