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聪明的犹太人诺依曼一直以来都很窃喜。
自己所有的四处房产3年前就跟一家公司达成了租赁合约。其中一处是在他取得产权后一年内签订的,另外三处是在其获得产权的同一天便签订了租赁合约。
而这三年,他从租赁合约中获得了310万、560万和800万租金。
年年躺着挣钱,确实很爽。
但当下,他却因为这件事被美国媒体和众多投资者“口诛笔伐”。
01
不讳言泡沫,“上市”靴子迟早会落地
诺依曼还有个身份,即备受关注的WeWork的创始人、CEO。今年8月14日该公司正式发布招股说明书后,WeWork便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图片来自wework官网
针对本文开头所述事实,招股书中解释称,与创始人达成的4处物业的租赁协议与公司总共528处物业租赁相比,从数量和规模上并不构成“重大“影响。但正常来看,企业一般会禁止高管达成类似安排,因为这会让公司冒险支付更高租金或者租赁一般不会考虑的大楼。
而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诺依曼已通过销售股票和利用他在公司的股权做担保进行贷款提前套现7亿美元。考虑到公司创始人通常会等到公司上市后才清算他们的持股,他的这笔兑现款项的时机和规模都被业界认为“颇不寻常”。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所有的判断,不应该受情绪所驱使。
现在这样的舆论情形,对于刚满9岁的WeWork来说,一直都存在。只不过由于招股书公布了相关的营收及商业模式更多细节,使其招致了行业、媒体集中的非议。
而最让大家困惑的,莫过于WeWork的巨额亏损和其提出的扭亏策略。
从净利润数据来看,2016-2018年WeWork净利润分别为-4.30亿美元、-9.33亿美元和-19.27亿美元;2019年上半年净亏损9.04亿美元,亏损金额同比增加了25%左右。
而WeWork给出的解决方式就是会员制和以后在会员体系上的收入。
招股书中提到,WeWork在29个国家和地区的111个城市拥有528家分支机构,估计有1.49亿名潜在会员,代表着9450亿美元的商机规模。
WeWork预计将在现有城市大力扩张,并在另外169个城市开展业务,估计潜在会员总数约为2.55亿人。按照当前从每个WeWork会员身上获得的平均收入计算,2.55亿潜在会员创造的商机规模高达1.6万亿美元。
外媒吐槽最大的就是这个理所当然。毕竟,用数据估算的方式来解决目前的亏损状态,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不过笔者旁观,再多的口诛笔伐,都难以阻挡WeWork敲钟的脚步。即便诺伊曼不在乎,这位犹太人背后的投资人,都需要他来证明赛道的未来。
02
中国本土“后起之秀”差异化突围
而回顾过去30年,中国式创新,一直都是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全球经验,同时结合本地现实——跟随,然后超越。肇始于2015年左右的本土联合办公亦不例外。
经过5年的实验性发展之后,无论中外,无论投资人还是运营者,都达成了一些共识:首先,基于办公内容的空间逻辑,会伴随着互联网深入产业,发生巨变:其次,联合办公所有衍生业务的可能性首先要依赖于足够大的规模;第三;轻资产先行,重资产模式必不可少。
依据这一共识,我们再扫描国内本土联办企业,或快或慢,还都在轨道上。
例如,优客工场,由传统开发商高级职业经理人毛大庆创办,创业初始,他只有一个想法----一张桌子能衍生出什么样的梦想?围绕“这一张桌子”,他开启了中国式联合办公的多轮次较低融资(得益于毛大庆的地产背景)、低估值、低成本的“草莽”创业。目前看来,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既关注空间规模的增长,保证稳健扩张速度,但更关注单店的运营及盈利水平,量入为出。
目前,优客工场在全球44座城市及新区布局了230个共享办公空间,服务企业2万+,注册会员将近50万。值得一提的是,有数据显示,优客工场的项目出租率一度达到95%,而出租率也是衡量企业运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战略层面,优客工场的发展逻辑始终是围绕“社区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构建,即以每一个空间、每一个办公桌为入口,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把线上线下的资金、上游地产商、产权所有人、品牌方、渠道商、装修设计提供商、各种第三方服务商、扶助创新创业多元因素和有不同需求的客户、客户的社交关系纳入到一个会员体系中,并驱动产业链接。
优客工场就是社区生态的内核,发挥的是空间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再例如:上海起家的Distrii办伴,开端于联合办公这种灵活的办公模式,但并未止步于联合办公,它要打造的是一张办公的物联网,形态也从单一的联合办公演变为“轻重分离、一体多元、科技驱动”的智慧办公运营服务平台。
Distrii办伴的优势在于在中国地产行业的多年深耕与积累,在办公商务和to B企业服务领域更加深入和精通,其构建的“一体三翼”格局囊括了“空间定制”、“科技赋能”与“企业服务”三大功能,企业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空间与可能。
近日,办伴披露,截至2019年6月底,办伴上半年整体营收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赶超2018年整年收入。在行业整体大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有这样的捷报也算是对于模式的侧面印证。
除此之外,具体到国内市场,国内联办品牌在抓住本土企业需求方面显然更加准确与接地气,在面对不同企业客群时也深度挖掘了细分市场的机会。
成立于2013年的纳什空间,首创“独立+联合”模式,最早从独立办公室开始,称为“超级工作室”。纳什空间认为“超级工作室”提供的独立办公环境,才是符合国人办公习惯,但同时又匹配了联合办公的共享服务。星库空间初期就将自己定位为一家满足中国企业发展需求的本土化服务商,也从产品研发层面,做到了空间弹性、灵活组合,适应中国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还针对B端提供空间定制服务。
细分市场上,有代表高端的联合办公空间,如开发商体系内的寰图、中海OFFICEZIP,也有经济型的联合办公,提供早期的孵化服务等。
03
结语
2019年,中国正在经历来自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阵痛,这一轮阵痛,深远而艰难,即便百强房企都在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遑论年轻的”联合办公”。
欣喜的是,本土联办的头部企业,多数具有“地产+互联网”的双重基因。从今年年初伊始,很多联办企业,主动砍掉不赚钱的项目,更加专注精细化管理和务实的创新。而他们也时刻关注着WeWork上市路上的各种坎坷,随时调整自己的商业策略。
创业难,逆周期下创业更难。无论多少瑕疵,笔者依然希望创业者都走到第一个闭环。
参考资料:
[1].The We Company’s S-1 招股书
[2].Charting The We Company’s S-1,Crunchbase News,2019
[3].WEWORK ISN’T A TECH COMPANY; IT’S A SOAP OPERA,THE VERGE,2019
[4].WeWork估值虚高了吗,彭博商业周刊,2015
[5].WeWork帝国的崛起:价值470亿美元的公司是如何建成的
,腾讯创业,2019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根据8月14日WeWork发布的招股书及部分网络媒体观点进行整合而成。文章内容仅供交流使用,不涉及任何道德评判。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