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世界经济格局走向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0年04月13日 15时59分
“希望永在,但虚假的希望可能带来高昂的代价。”
——《巴伦周刊》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伴随着新冠肺炎的全球蔓延,对这场大流行病严重程度和经济冲击的担忧日益增加。
2020年3月是个特别的时期,它足以载入金融史册。美股在短短的10天里,经历了四次熔断的恐慌性抛售,而在此之前,美股牛市还在不断创造新高。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在3月16日表示:“本次美股暴跌是本不应该在地球有生之年发生的历史性波动。”
受美股影响,美联储对此宣布了空间的宽松政策,该政策发布后,数十家央行宣布降息,响应速度和规模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刺激政策的叠加对产油国可能达成减产协议预期,近期美股将进入技术性牛市。
新冠肺炎引发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机可能正在演变成全球经济衰退,虽然目前还没有触发金融危机,但该风险也在呈上升阶段。市场人士警告未来可能出现第二波跌势,对此,谨慎观望疫情好转,仍然是未来几个月的投资基调,这也或许会给那些勇敢的长期投资者一个着手买入的机会。
金融危机聚焦新兴市场,公司债和银行系统
虽然新冠肺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触发金融危机,这得益于各国纾困政策,使得市场恐慌情绪得到明显缓解。至今为止人们所看到的空前规模的全球政策措施,将是确保金融体系不会崩溃的关键。
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显示,在1月21日开始的70天里,非居民持有的约925亿美元的证券投资从新兴市场流出,资金流出速度比金融危机等类似事件期间都快。
随着借贷成本的飙升,像阿根廷、赞比亚这样的国家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国际金融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罗宾·布鲁克斯(Robin Brooks)称,举例来说,南非的货币被严重高估,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因长期存在项目赤字,经济增长也为负。
凯投宏观认为,新兴市场的动荡可能不会引发波及全球的系统性危机,因为巴西、印度、俄罗斯、中国和韩国等规模较大的新兴市场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债务较少,国内债券市场庞大,这意味着,即便形势恶化,这些国家也不太可能需要纾困。
中国外汇管理局4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606.3亿美元,较年初下降473亿美元。这也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将继续为外汇储备规模总体稳定提供支撑。
公司债
当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时,哪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巴伦周刊》的看法是,与2008年不良资产出现在杠杆率较高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不同的是,这一次,许多可能出问题的资产出现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
银行系统
作为全球金融系统的神经,银行业正面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在2008年——2009年期间的金融危机期间,银行被视为是危机的一部分,而现在,受益于规模空前的刺激方案,正在加速向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普遍被分析师视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顾问兼货币和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表示,债务违约事件增多迫在眉睫,银行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不排除在更严峻的情况下,个别银行体系可能需要注资,甚至进行重组。
据统计,2008年——2012年间,美国共有465家银行倒闭。这将意味着此次疫情,情况不容乐观。
寻找价值——长期投资者不用等待底部
新冠肺炎如果不加以控制,导致扩散或二次反弹,不管各国采取多少纾困政策、纾困措施,都不足以弥补疫情所带来的损失。
疫情犹如一张“幽灵牌”,潜伏在世界每个角落,正如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主管安东尼·福西(Anthony Fauci)所说,政府政策旨在减轻大流行病对经济和财政造成的破坏,但时间表掌握在病毒手中。
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的执行主任、渣打银行前任 CEO彼得·桑兹(Peter Sands)表示,金融界和卫生界存在巨大的鸿沟,现在情况表明传染病暴发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之一,却很少被提及,因为我们通常都徘徊在严重高估(如鲨鱼袭击、恐怖主义),又或者是严重低估(如金融危机、流行病)之间“。
随着欧洲每日新增病例所出现的稳定迹象,市场预计美国将会在4月下旬见顶,与此同时对于医疗条件薄弱的国家来说,疫情蔓延势头可能会加剧。
作为第一个开始复工复产的国家,中国能否控制住疫情的二次反弹也备受国际关注。
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多数机构认为,当前阶段仍难确定全球市场是否完成了筑底。美股在3月23日创下收盘低点后开始持续反弹。截至4月8日,道指和标普500指数分别反弹26%和23%,进入技术性牛市。对于金融投资问题有专家表示:如果你是一个长期投资者,你只需要(以与其他选择相比)合理的价格买入股票,并保证长期持有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投资者可寻求将多余的现金部署在价格出现折价的投资目标上。同时,分批买入较高风险的资产,有助于投资组合平顺度过短期震荡。
对于未来世界资产发展,中金公司的王汉锋认为“目前中国资产在全球配置当中的比例,与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的比例是不匹配的。未来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还有比较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