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分红’做法 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4月27日 10时08分

  这几天,气温升高,黄春堂开始按他的“播种日历”赶播棉花。他领办的新疆温宿县鑫春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5800余亩棉田,覆盖两个乡镇的三个村。

  “别人是到处找地,我是地在找我。说实话,地块太分散,影响统一耕种管理,但这么多农民信任我,我再忙也要去看看。”无论是在田里忙活还是在回家的路上,黄春堂时不时就会接到有流转意愿农民的电话,“合作社与农民实行收益挂钩分红模式,能这么受农民认可,说明我这样做可行。”

  2019年初,在以棉花种植为主的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米勒克艾日克村,阿克苏地区人社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找到担任村科技副主任的黄春堂,希望借助新疆棉花产业快速发展、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的契机,让他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实现持续增收。

  长期和棉花打交道,怎样改进传统的生产模式、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黄春堂在行,而让他来领办合作社,他心里没底。

  第一年,合作社尝试着流转了900亩地。和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黄春堂提出了“兜底+分红”的模式,即每亩地按市场价给农户支付600元土地租赁金,年底根据合作社收益再给农民分红。

  “虽然土地流转出去不用自己耕种了,但我们对收成充满期待。”米勒克艾日克村村民艾则孜·吐尔逊说。

  在艾则孜等村民的期待中,当年棉花收成不错。金秋的分红兑现大会上,他们拿到土地租赁金的同时,还拿到了每亩地100元的分红。

  第二年,米勒克艾日克村剩余的棉田和邻村博斯坦托格拉克村的棉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这一年,南疆棉花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管理技术水平更高了,合作社的3800亩棉田单产增至420公斤,农民年底每亩分红增至150元。

  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取经”,黄春堂不好意思地说:“没啥经验,我到北疆一些合作社考察学习时发现,‘兜底+分红’的做法切切实实考虑到了农民的利益,便于形成合作社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