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亚洲人正餐不可或缺的主食,水稻的新型培育方式在亚洲一直是值得研究的议题。近日,华大基因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团队合作揭示了亚洲栽培稻根系微生物组与氮肥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白洋组博士后张婧赢、工程师刘永鑫、博士生张娜、储成才组副研究员胡斌、华大基因金桃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员、白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通过将68个籼稻和27个粳稻根系微生物组进行比较,发现了两个亚种根系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差异,并揭示了NRT1.1B 基因在氮素调节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机制——通过调控根系有氮转化能力的微生物来调节根系微环境,从而影响植株的田间氮肥利用效率。
研究团队还成功分离培养了水稻根系70%的菌种,建立了第一个水稻根系可培养的细菌资源库,为研究根系微生物组的作用机制和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应用有益微生物来减少氮肥施用创造了条件。
最后,研究团队利用水稻根系细菌资源库人工重组了籼稻和粳稻的特异富集菌群,发现与粳稻富集菌群相比,籼稻富集菌群能够更好地促进水稻在有机氮条件下生长,进一步证实了根系微生物组对籼稻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华大基因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团队的这一研发,对水稻增产新方的突破意义非凡,为我国乃至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