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达,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主任,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在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作品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多媒体类金、银、铜奖;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院奖”;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映优秀作品;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等诸多奖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省厅级课题多项,荣获得中国摄影教育优秀教学奖。
问:您创作的微电影作品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您对此有何看法?
尤:微电影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让这个行业短时间内成为大众瞩目的热点。但于我而言,商业价值之外,大众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与传统的艺术领域其实是有分歧的。微电影是一个出生于草根的产物,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其实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人们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太多了,而观众的口味也变得更加“刁钻”。这就促使着我们的创作必须走在时代当中,而不是闭门造车。
我在创作之初,就会思考一个问题,我的目标与目的。目的就是我所表达的主题,目标就是如何被受众所接受。曲高和寡在这样一个时代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作品是否能传达给观众,这种传达,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实现的,我既然作为创造者,就承担起让更多人接受作品的责任。所以首先我会考虑拍出来的作品是不是言之有物,然后就是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创作。大到一个场景,小到一个镜头,我必须做到尊重观众,也尊重我自己。而对于最后作品的呈现,我把它当作一张答卷,去接受大众的检阅。
四川电视节“金熊猫”颁奖现场
问:您觉得您的作品对微电影创作行业有哪些方面的推动作用?
尤:人才培养的可能性与作品创作的艺术性。首先我觉得是为高校的影视创作和教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高校的艺术创作,也能够与市场挂钩。过去许多艺术院校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是为了传统影视行业输送人才。但在互联网时代,微电影巨大的商业价值让我们有了更多机遇。我认为一个好的艺术教育,是要与时俱进的。去探讨艺术作品的商业性,本身并不冲突。
另一层面,微电影这些年发展太快,关于草根化和商业化的争论太多,而我则更多以学院派的视角,站在草根化和商业化之间去追求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化。武侠、科幻、儿童、谍战,当微电影能够类型化,让电影质感在微电影中完美呈现,我想我做的更多的是探索微电影创作商业化外的另一种可能,精品化,艺术化。不过这与商业性并不违背,我认为只有让作品得到大众认可,才能更好地谈商业性。我想哪怕好莱坞商业领域开拓性人物斯皮尔伯格,也得首先追求作品的艺术性。
问:您是如何平衡微电影作品中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呢?
尤:这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导演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我们在作品中,既要表达自我,又要隐去自我。表达自我是为了拍出有深度有热度的作品;隐去自我是为了抛开说教的形式,让观众更好的观赏作品。
微电影的表现方式是特殊的。我们必须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所以故事性很重要。电影可以留白,可以徐徐展开,但微电影想要精彩必然是短小精悍,环环相扣的。但除此以外,它是灵活的,表现方式更多样化。我们去剖析微电影的文化肌理,会发现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包括与传统不相容的,与艺术不相容的,甚至是和电影美学大相径庭的,都是微电影可以表达的一部分,这本身就为微电影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空间。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