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在上海的中国公学里,来了一位年轻的教师。为人朴讷的他在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在这一片令人窘迫的沉默里,他只好背过身来,在黑板上提笔解释: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有些怕了。再给我十分钟。
在台下善意哄笑的学生中,有一位十八岁的少女。因为秀雅美丽,她还有个别号叫“黑玫瑰”,是整个上海公学公认的校花。
台上惊惶失措的年轻教师是沈从文,台下巧笑倩兮的少女叫张兆和。
一个来自荒凉偏远的湘西山间,凭借一股热情和冲动闯入大都会的清贫男子。一个是生在婉约秀丽的苏州,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名门闺秀。他们全然是两个世界里的人,却在命运的安排下,阴差阳错的产生交轨。
穷小子对富家千金的爱恋,就这样来的如此突然且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也因此读到了整个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让人沦陷的情话之一:
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讷于言的沈从文,将一腔深情全部倾注在一张张信纸上,如狂风暴雨般,携带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张兆和席卷而来。从第一封到最后一封,那些滚烫而真挚的情话,即使今天读起来,仍然令人动容: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只可惜,对于年轻美丽、骄傲如小鹿般的张兆和来说,这些浪漫热烈的桃色传闻是对她的最大困扰。君之蜜糖我之砒霜,这样近于死缠烂打的追求不仅没有打动兆和,反而让她感到厌烦。于是她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沈从文,那一封封优美如诗的信笺,也被固执的张兆和贴上“癞蛤蟆十三号”的标签。
后来,这一段卑微的苦恋被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知道了。出于爱才之心,胡适不愿意让沈从文就此消磨下去,便劝张兆和说:“他顽固的爱着你。”然而张兆和当时就脱口而出:“我顽固的不爱他!”
“话题终结者”张兆和,一下就把胡适想说的话噎在了肚子里。
看到张兆和的倔强之后,胡适写信给沈从文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用错情了...”但是,胡适的苦口婆心并没能改变什么,仿佛用上此生所有勇气的沈从文,依然一封接一封,一日接一日。
就这样,时光悄然过去两年。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大学任教。他的情书也从上海写到青岛。也许是青岛的宁和宽广冲淡了沈从文太过尖锐的勇气,他的文字也变的温和静好起来。
“我希望我能学做一个男子,爱你却不再来麻烦你。我爱你一天总是要认真生活一天,也极力免除你不安的一天。为着这个世界上有我永远倾心的人在,我一定要努力切实做个人的。”
水滴石穿,哪怕再坚硬的心也有融化的一天。张兆和从没想到沈从文居然守候了这么久,坚持不懈的写了那么多信。在沈从文一次次的用这种温暖庄重的方式表达深情时,张兆和终于动摇了。
至此,两个人因一封封书信结缘,因沈从文巨大的勇气和坚守而修的正果。婚后的两人也惯用书信来表达绵绵的思念,与款款的深情。往来的书信后来汇集出版了,这就是著名的、如优美散文集的《湘行书简》。
之后的故事,大家亦是耳熟能详。在这场无关对错的爱情里,门第的观念冲突最终让一切甜蜜变得寡淡如水。回头看来,不免扼腕叹息。
然而斯人已去,多说亦是无益。至少在沈从文看来,他用执着的勇气,用一封封书信,将这一份热烈的爱情酿成亲情,绵绵密密伴随自己55年。
他从未遗憾,也并不后悔。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致力于整理出版他的遗作,包括写给她的近千封信。1995年,在出版的图书中,张兆和说了她的感受:
从文与我相处,这一生很难说是幸福或者不幸。我不理解他,至少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些理解,但真正懂了他,还是在整理编选这些文字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这些文字,终将这份绵延近一个世纪的故事忠实的记录下来,最终成了大家喜闻乐见、再无缺憾的完满结局——除了感谢这些文字,我们更需要感谢沈从文的勇气。
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当我们感慨情感越来越淡漠,声讨快节奏的生活对我们产生的冲击时,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过——造成这一切的,是否是我们缺乏如同沈从文一般的、绵延半个世纪的勇气?
或许在我们童稚时、热恋时、初为父母时,巨大欢喜所带来的惯性让我们不吝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等到时间一长,我们更成熟,更内敛,也更羞于表达情绪。但我们忘了,爱,其实也是有保质期的。
日复一日中,我们会遗忘以往的感动和喜悦,我们会遗忘如何同亲人交流。每每想要打破这一僵局,张口而出的却是尖锐的词句。我们没有勇气去承认错误,更没有勇气为此道歉。于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与被伤害中,“代沟”终于变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或许对于现代人来说,重拾语言表达的勇气已经变成了奢望,就如同当年的沈从文一样讷于言语。但既然如此,又何不向沈从文一样敏于文字呢?
有时候,并非是我们缺乏勇气,只不过出于国人一贯以来的内敛,羞于当面表达。但书信不同,从古至今它都是承载国人情感的不二法门。因为写信的时候,往往是内心最为平静的时候。我们可以字斟句酌,将情感的表达保持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逐渐抚平时间勾勒出的陌生与隔阂。
与其在当下自怨自艾,抱怨父母爱人不够理解自己、抱怨孩子太过倔强叛逆。不如勇敢一次,丢弃重重顾虑,在夜深人静时提笔,用一封家书,把深情化作千言万语。让这一饱含仪式感的沟通方式,记录下再不可复制的点点滴滴。
如果你也有冲动,就请扫描图中二维码,或点击莎普爱思公众号-一封家书-万金投递环节,将款款深情告诉你爱的那个人。同时也将这份书信存档,让这一份情感如同沈从文和张兆和一般,哪怕过了半个世纪,依然情真意切,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