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蓝标妙笔机器人改编
「妙笔机器人在改编完文章后,可以和蓝标推出的生花机器人进行合作,妙笔将一篇公关稿改写完成后,生花机器人主要负责把内容分发,并根据风格调整匹配到自媒体平台,将批量文章一键自动发布到各个平台。」
创作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过程,从0到1,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而AI现在能做的,不过是从1到N而已。
最近纽约每日新闻迎来大批裁员,就连总编辑也被“炒鱿鱼”。这一刻,服务每日新闻长达20年来的老记者编辑们在门口相拥而泣。要知道这可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地铁小报。
他们的广告收入下降太快了,已经负担不起高昂的人力费用。除了Facebook等社交媒体冲击外,背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竞争媒体已经采用机器人来撰写短消息,这导致媒体人的洗牌加速。
类似的言论越来越密集,这唤起了很多写作者的焦虑,包括笔者自己。
最近,亚洲最大的营销传播公司蓝色光标集团也顺势推出了会改稿子的编辑机器人。
妙笔机器人由蓝标子公司捷报数据研发,可以在1秒内改编出数千篇新闻稿,并且内容还可以根据不同传播渠道变换风格——逗逼的、卖萌的、二次元的……只要你能想到的。
这是继腾讯Dreamwriter、第一财经WritingMaster、百度度秘、今日头条xiaomingbo、南方都市报“小南”之后国内的又一个书写机器人,也是国内第一个机器人改稿编辑。 有业内人士戏称这款产品“是一个为公关公司节约车马费的战略性产品”。
解密妙笔的内容生产逻辑
蓝色光标旗下捷报数据总经理周登平表示:“妙笔机器人改稿是建立在原稿基础上去修改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不会被改编,更不会凭空杜撰。因为他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意思。将热点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相匹配,因此它很难出现失误。”
目前,其汽车行业的新闻改编做的比较理想。
周登平认为“今日头条更多是模板化写作,而妙笔需要理解客户想要说什么、传播什么,出发点和诉求都不同。传播个性化才是妙笔核心,机器人只会根据现有内容进行有限的风格语境上的改编,即不会把一篇垃圾稿变成好文,也不会把一片好稿子变差。”
“将足球比分写成比赛报道属于模板化写作。而妙笔的场景是我先有一篇稿子,怎么变成不一样的,微信范、头条范。第一个难点在于理解文章核心讲的是什么。第二个难度在于学习风格,不能学习负面的风格。”
目前由舆情机器人判断新闻的调性是正面还是负面,从而选择采纳与否。
品途商业评论了解到,蓝标的改稿模块是由捷豹数据与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小军共同研发的。万小军提供算法,周登平提供数据支持最终生产出妙笔这个产品,这款产品结合了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改写新闻。
据了解,国内今日头条、南方都市报等知名度机器人写稿项目都离不开万小军的技术支持。
改新闻的意义何在?
1、蹭热度,提高品牌露出。借助热点可使传播事半功倍,但新闻热点
日新月异,稍纵即逝,自媒体成主战场,但高度分散,沟通成本高。而妙笔机器人通过对分析主体、匹配图片、名词解释、定义标签等常用传播点进行分析,用户可以对妙笔的理解进行调整,在这之后,妙笔推荐出关键信息点匹配的热点新闻,并对原文内容的每个段落匹配进行分析,在合适位置插入热点新闻信息,从而成功“蹭”到热度。
比如蓝色光标发布小蓝机器人家族时,妙笔机器人就借助了微软小冰第六代发布的热点:“微软小冰发布了机器人,蓝色光标作为亚洲最大的传播公司,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机器人。”
2、节省时间的个性化。好的传播效果需要传播量的支撑,不同平台对传播内容有不同风格要求,千人千面的信息分发机制让完全同样的内容被折叠和淹没。
妙笔机器人在改编完文章后,可以和蓝标推出的生花机器人进行合作,妙笔将一篇公关稿改写完成后,生花机器人主要负责把内容分发,并根据风格调整匹配到自媒体平台,将批量文章一键自动发布到各个平台。
3、舆情监测。媒体平台多、内容杂、变化快、不可控,负面随时爆发人工监测和提报效率低,不全面。如今,企业对于舆情监测越来越注重,每家企业都在找寻更具个性化的信息监测助理。
妙笔和蓝标推出的14款机器人配合,可以监督舆情。这节省了大量需要实时检测企业负面信息的重复性人力工作。也可以监督品牌内容的传播效果,并实时的重构传播模型,重新改写传播信息。
周说:“个性化传播是一个重要诉求,如果一个人看到大众途观的标题他不一定愿意点开,但如果是关于越野自驾游的他可能更感兴趣,这个时代你让用户看广告可以,但要理解用户喜好,给用户一个好的理由和场景。AI在内容传播上可以根据用户产生千人千面的场景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他可以将用户想读的和品牌想传播的内容做一个完美结合。”
机器人书写颠覆不仅是新闻业
AI记者始于2009年,在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上,一款名为StatsM的人工软件超过人类记者的速度,率先完成一篇机器稿件,当时在街头巷尾争议四起。随后的两年,包括《福布斯》、洛杉矶时报(LosAngelesTimes)在内的国外知名媒体逐渐开始尝试用机器人写稿。
既然写稿机器人已经能够如此神速流畅的编写出一篇新闻稿件,那么作为传统媒体人会不会面临失业呢?
机器生产内容无疑会是一个巨大产业,不仅仅应用在新闻中。
可见,目前生成性文章目前只能应用在部分领域,现在还不可工业化。
翻阅AI写作的相关报道不难发现所有的AI作品的完成都或多或少得到了人类的指点;
创作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过程,从0到1,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而AI现在能做的,不过是从1到N而已。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
后记:文字价值的思索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
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