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愚公日志
最近又看到一些争论,关于华大国产测序仪的,有人说行,有人说不行,争论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事实,那么到底行,还是不行?
自从收购CG以来,老汪一直在捣鼓这事,从最初的BGISEQ-1000到去年发布的赫赫有名的T7,标志着华大终于在投了50亿以后,走出了一条生路。自主测序仪既是战略,又是战术,战略是不再在核心工具上受制于人,战术是用大幅降低成本去引领行业的发展。
想用一个简单的经济理论去说这个事。首先,华大智造和illumina的差距会是客观存在的,但差多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两者一些机器的参数:
很多人诟病,华大机器读长短的问题,由上看出,在主流机型中,读长没有差别,都是50-150。
只有在一些特殊用途、使用低频的机器上illumina的读长做到200-250,而在这个级别的读长,华大的产品线目前还未延申到这里,随着主流平台的成熟,这方面的产品也会陆续推出。
说回华大的T7,其推出之初就是为了做个人基因组的,这其实是华大做得最顺手的事情,若把illumina当做对手的话,T7的推出其实是一种比较优势,即我的T7总是落后你最少的吧。运用好比较优势也是一种生存策略。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华大智造的主力产品是MGISEQ2000,此款广泛应用在主要业务之中,并有一定的成本优势,illumina在业绩交流会中曾确认过这种优势,只是对获取数据的质量有说法,外行来看,测不准嘛无非多测几次,这本来就是拼接片段的活,这个在技术上应该可以解决,但你illumina想赚更多的钱这个主要不光是用技术可以解决,要摸摸良心,借道讽刺下这个公开场合贬低友商的做法,有兴趣的可以看下这个:
那么华大智造到底测得准不准?
自己简单搜集了些资料,觉得也还好,大家可以看下:
以下是基于华大测序仪平台发的paper,如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测不准的东西,论文应该很快被撤回吧。
华大智造刚在2019年1月宣布,全球的装机量突破1000台,数量不多,只是个开始。
看到了一张测序仪的发展轨迹:
作为一个后来者,也可以说是准备追赶者,存在一定的技术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妄自菲薄,自命不堪,幸运的是它本身并没有,但围观的冷嘲热讽的很多,特别是没看到华大智造2018明显的进步,这点相当奇怪。
华大测序仪的两个关键字词是,自主,国产,就像汽车产业,自主品牌是否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和生存的空间呢,那也不尽然。市场是检验企业的唯一标准,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看华大智造给我们什么惊喜或是怎样的笑话。
根据上市公司的年报,上市公司测序仪目前的情况是:科技服务93%、医学检测100%用国产测序仪。怪不得illumina最近对华大不是很友好。
原是公司的第一大客户,最大的合作伙伴,因为怕其发展太快从而对其进行打压、限制、制裁。接着这个客户痛定思痛,去收购了一家上游公司研究再创新,数年之后终小有所成,不仅摆脱对其的依赖,同时也开始供给其他用户,给该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于是这家公司开始了各种大小动作,明里暗里,目前看来效果也算是有一点的,好像成功地把其名声搞臭了。但是真的臭香不了,而真的香也不会一直臭。以我对华大的认识,纵使被黑无数,仍旧是不怕黑、不怕战的性子,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还会是这样,这是一种难能可贵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的剧本似乎和最近的华为事件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华大在八年之前就已经经历过了。
上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平台,我很希望看到在测序仪替换过渡期过去之后,上市公司成本和效率的提升明显地表现在财报里面,用业绩实力粉碎一切质疑,同时这也是对华大智造测序仪最好的肯定。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