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受到外来风险突发性的袭击,负重前行的人倒下了。不但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不能再上升,还会顺着极陡的坡度急剧下滑,为了防止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不下滑,整个家庭基本的理财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才会需要购置相应的保障。
这两年,有大量爸爸妈妈向Hi保咨询孩子保险的问题,这一点让人出乎意料。看来由于大量的保险代理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推广保险理念,使得大部分的年轻父母初具保险意识。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保险业这两年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改变了行业生态。因此,今天重新整理了此前的观点,给大家作参考。
构建家庭保障规划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关注产品多于需求
很多朋友总希望快速得到答案,如应该怎么购买产品,自己购买的产品或者代理人推荐的产品好不好?
但是,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生活负担,对未来的追求,没有这些基本情况,如何确保开出的“药方”是适合你的呢?
举个例子,作为所有保障的基础,每个家庭都应购买的家庭支柱的人寿保障(即寿险,因任何原因离世都能获得理赔)应该如何确定保额呢?
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家庭的负债情况、未来家庭孩子的教育期许、家庭刚性生活费的支出。
其原因是,保险是理财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证理财目标(退休、孩子教育、日常生活、旅游等等)一定能够实现。
作为家庭支柱,当你的收入能力永久消失时,有哪些目标是需要你持续考虑的呢?
未来孩子的教育不能受影响;欠银行的房贷车贷,要如数偿还;家庭的日常支出,要维持现有生活质量;双方父母的日后赡养……
这些不都是我们家庭支柱的责任吗?
Hi保接触过保险公司的精算、培训、销售管理等多个部门业务后,深深感觉到保险行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保险行业的培训系统为提高销售业绩,往往是以产品为导向,常常将产品包装成不同的套餐,直接下达任务,强化销售话术。强调多年的需求导向往往只是“传说”,或者只存在于极少数的优秀代理人身上。
现在的家庭,只要一买房,谁家的负债不是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但是我看到大家发给我的家庭支柱保单,保额一般都是10万至20万元之间。
这能解决家庭的什么问题呢?只能说“聊胜于无”(其实危害更大,这些家庭往往以为自己买保险了,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以,大家每次问自己这份保险买得怎么样时,Hi保真是无从答起。只能说:你买的不是保险,只是一个“心理安慰”。
误区二:关注孩子多于家庭支柱
这是为人父母的一个普遍现象:没孩子之前,享受当下,想不起保险;有了孩子之后,只想到孩子,又忘记了自己。
究其原因,当然还是保险公司产品导向的问题。
保险公司吃死了“育儿“这张牌,推出各种各样的针对孩子的保险套餐,满足了父母“给予”的欲望,比如打着“教育金险”名义的保险,远远解决不了教育的需求。
当然,还有客户的原因。
大家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孩子生病了,如果父母的收入较高,即使不买保险,也不见得是”灭顶之灾“;可是如果家庭支柱的收入永久中断,则万事休已,别说孩子的保费,就是孩子的教育费用、生活费可能都交不起了。
大家可以想想,应当首先考虑谁的保险呢?
误区三: 说到财务分析就退避
买保险是消费行为,家庭财务分析是自我剖析。有的朋友敢于消费,却不敢面对自己。理由很多:钱少、家庭资产单一、隐私等等。
根本原因:大家还是不清楚,理财的第一步是明确需求,是诊断家庭财务“健康与否”,而非“开药”。
市场上大量的声音都是让你“有保险意识”,“要买保险”,然后直接销售保险产品。
这中间其实存在一个巨大的“逻辑空档”:为什么要买保险?买保险是为了解决什么需求?如何了解客户的需求,真正帮客户解决问题?
需求了解清楚了,才能推荐相应的产品。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耐心及专业知识,不是几句简单的话术。
比如刚才所说的“家庭保障之母”:家庭支柱的寿险保障。
除了了解刚才谈到的负债、教育需求、日常刚性支出之外,还要了解目前已经积累的流动资产,这是保额的一个扣减项。扣减之后的家庭责任还要按夫妻双方的收入占比,进行分摊,才能分别确定保障的需求。
仅仅是确定一个寿险保额,就要了解这么多的资料。
如果你不敢面对自己,详实地提供家庭财务状况,上来直接就询问产品,就好像去医院,不让问诊,直接就叫医生:“别废话!给我开药吧!”这合理吗?
我们总是在抱怨,医生给病人的时间太少了,为什么在面对理财师时,你又这么着急?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孩子和家庭保险的内容,不妨来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关注Hi保,专业的理财师会帮你做保险对比,根据你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保障充足、性价比高的保障方案。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