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赫德双语学校明师 I 接纳,是前行的力量
源 / 互联网    文 /     2020年06月18日 10时37分

  杨娟,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文主班老师,全课程研究核心专家,《当代教育家》特写人物。热爱孩子,热爱教育,把教育当成一生的梦想。已出版《把信写给林小夏》,小说《青春恰自来》获得“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佳作奖”,即将于六月份出版。

  导语:

  《把信写给林小夏》是杨娟老师的处女作,是杨娟老师以自己在汶川大地震后,在帐篷学校支教的经历为背景和素材,创作的一部小说。书中,有她自己及她遇见的人与事的影子。作者作为教师和写作者的双重身份,是如何在接纳过去的经历中重塑童年,如何在写作中理解生命、理解教育,让我们走近杨娟老师的文字,一起细细品来。

  接纳

  我很早就把教育当成梦想。我喜欢教书,喜欢孩子。一次,我女儿问我:“妈妈,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我说:“当老师呀!”她歪着小脑袋,想了半天,奶声奶气地问我:“可是你已经当了老师了呀。”言下之意是,已经实现的事情,怎么会是梦想呢?

  我抱着她,笑着说:“因为,要做一个老师,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嗯,妈妈,就像画画一样。”她喜欢画画。

  我想,是这样的,教育和艺术很像,永远在路上。

  作为老师,我也折腾了很久。我去支教过,也跑过很多地方,我总想去寻找心中的理想的教育。远方,总带给我安慰。远方,以一种不可触及的梦,召唤着我。

  2016年,我来到了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说实话,刚来的时候,我并不适应。随时切换的双语交流环境、铁三角协同办公的方式、多背景个性化的学生、更加丰富和富有挑战性的课程……这些,都对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人,总要经历破碎。经历破碎,方能重组。在和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在和每个孩子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接纳,是前行的力量。

  接纳,首先,意味着接纳自我,接纳教师自身的不完美。在赫德,每个老师拥有和孩子同样的犯错误的权利。我们常常告诉孩子,要勇于尝试,要向错误庆祝。接纳教师的不完整性,意味着,师生要共同成为学习者。这一点,对我的改变最大。我变得更加勇于尝试。每天和外教叽里呱啦地交流,不害怕犯错,也居然学会了英语。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许多教育观念得以深化和更新。因融而赫,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对于教师个性化的接纳,对于教师不完美的接纳,这样给予老师更多的空间和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还有,学校的图书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地方。我天天去,像孩子一样盘腿坐在地毯上,一看就是半天。正是图书馆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了我创作故事的渴望。我在想,说不定我也可以试试呢。

  接纳,还意味着接纳孩子。在我们传统的教育里,“证明”似乎占据着更大的作用。孩子从一出生就得不断地去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优秀,证明自己配得更多的爱。从一定程度上,这促进了孩子的成长。可是,一定意义上,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总和别人比,总要超越自己,这就很容易造成对“自我”的忽略。在赫德的教育中,探索自我和探索世界同样重要,甚至说更为重要。通过每个年级螺旋上升的课程,不断地塑造自我与世界的观念,让孩子认识到,“我”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变化着的“我”,“我”的经历是我的财富,“我”要不断地倾听内心的声音,拥抱成长与变化。

  我想,这种对于自我的观念塑造,比不断地“证明”自我,不断地比拼,对于孩子会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正是在赫德的这种育人理念,让我意识到,并没有一种完美的教育,如果有,那就是,现在。“现在”,就是理想的远方。

  理解

  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写小说。

  刚认识刘绪源老师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应该去写作。你应该去讲一个故事,讲一个你真心喜悦的故事。”我一派天真地拒绝了:“我才不要写故事,我要活出一个故事。”

  五月的一个夜晚,我打开手机,看到朋友转来的一个视频。点开,看着看着,泪眼婆娑。

  视频很短,讲的是一个爸爸在地震后过去了很久之后,才终于有勇气回到了家,在一片废墟中找到了女儿的笔记本。他的大手一遍一遍地抚摸着笔记本,嘴里喃喃道:女儿,我回来了。

  记忆的闸门由此打开。

  2008年,绵阳八一帐篷小学。我那时还读大三,拎着个行李就直接去了帐篷小学。当时还坐绿皮火车,坐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到绵阳。坐在火车上,才突然有些后怕。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就只有一个初心,去看看,去做点事情。抱着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我想尽我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可是,我却发现,我错了。

  我遇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深深地触痛了我。我总想做点什么,总想告诉他们,别再伤心了,地震已经过去。我想把他们拉出来。在故事里,晓玲老师用爱的名义伤害了小北的自尊,我也用同样的事情伤害过了另外一个失去右腿的孩子。

  幸好,我遇到了马玲老师。她告诉我,理解比爱更为重要。真正的帮助,不是要把别人拉出来,而是进入到他的世界,倾听他、理解他、和他一同经历。她是我最钦佩的人之一。她对于孩子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她喜欢读儿童文学,她唤醒了我对于儿童文学和诗歌的热爱。

 

  我开始努力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听他们说话,陪他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读诗歌、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挫败的时刻:我不知道怎么上课,有时候甚至一走入课堂,看着孩子们,却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我还总是觉得孤独。我一个人睡在冰冷的帐篷里,听着雨声,时常会想,一场地震就可以夺走那么多人的生命,那么我每天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我还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经历过两位重要亲人的离世。我仍然惧怕死亡,更不知道如何安慰身边的学生。亲爱的孩子们,成长不是只有你们才面对的课题。成长是每一个人都要走的旅程。

  和我搭班的老师,我到现在还记得。她失去了女儿。她常常给我看她女儿的照片。“我女儿很美,她只有十四岁。”说着,她的眼泪就会流下来。她人很好,常常给我带腊肠吃。周末,老师们都会回去,只有我一个志愿者和几个没人接的孩子。她便会邀请我去她家,给我做回锅肉吃。虽说是家,只不过是她在绵阳租的房子。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的丈夫。

  “我无法原谅他。如果他当时去救女儿,说不定女儿还活着。”她说这话的时候,背过脸,我只看到她的肩膀在抖。我不知道说什么,就走过去抱住她。她在我怀里哭得像个孩子。直到后来我有了女儿后,我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痛。生活中有无数个“如果”,我们常常以为,“如果”我们作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事实会不会不一样。正是这种“愧疚”把我们紧紧地捆缚在痛苦中。

  在我离开帐篷小学两年后,也是在火车上,我收到她的短信:我有了一个孩子。我反复念着这句话,笑了,可不知道为什么,眼里却含着泪。

  故事里的 “若兰姨妈”的身上,有她的一些影子。

  故事里的“孙浩”,也有原型,是我时时担心的一个孩子。与其说,是我陪伴了他,不如说是他陪伴了我。在和他相处的日子,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因为我拥有需要保护的人。就像故事里的小夏,我也是一个害羞、自卑的人。在写小夏为了帮助孙浩找到爸爸,鼓起勇气去一个人一个人去问,我是一边写,一边哭,一边笑。我知道,这对于别人可能很简单的一件事,对于小夏,却是迈出了一大步。后来的小夏,用信安慰了小北,创办了校刊。她在别人面前看起来越来越自信了。可是,小夏知道,她的恐惧仍在。她只是接纳了自己的恐惧,拥抱它,为了爱的人继续前行。

  在我走的时候,孙浩站在大门口送我。我都走了很远,一回头,他还在。“姐姐,你还会回来吗?”“过完年,我还会回来。”我向他保证。他放心地笑了。可是第二学期,因为毕业考试,我却没能履行诺言。虽然后来我又有机会去绵阳,去找过他,但没找到。

  再次离开帐篷小学时,我走下青石阶,回头望,久久地望着晨光之下安睡的学校。我原是想帮助他们,没想到,我在这里找到了我自己。

  在对过去的回望中,我理解了我内心的恐惧,也接纳了恐惧,于是,我写下这个故事。

  本书简介:

  “林小夏!快跑啊!”王老师大声喊, 声音都变调了……自此,小夏的生活赫然断成两截。学校轰然倒塌,鹅黄色连衣裙袖子被扯烂,小夏再也没等到爸爸妈妈来接她。后来到了帐篷小学,小夏终于见到了唯一的亲人若兰姨妈。可若兰姨妈变了,变得像个外人,冷冷地甩过一句“走吧”,再也没话。在帐篷小学,小夏遇到了以前的同学阿朱、小北和小川。几个孩子在“女侠”阿朱的带领下组成了“四剑客”……可是,在大灾之下幸存,他们内心的苦痛、孤独挥之不去。手挽着手才有力量,心连上心就是自救……敏感羞怯的小夏鼓起勇气,为每个人写了一封“信”。

  正如小夏用书信疗愈了别人,也疗愈了自己。我也用故事重塑了记忆,也重塑了自己。在写作中,我也更深地理解自我和生命。

  重塑

  现在,我是一个“老师”“作家”“妈妈”的三重身份。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其实,教书、写作和养育孩子是一回事啊,都是在书写一个故事。

  儿童文学的写作,让我拥有了一个“长大了的孩子”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童年,没有了“教育”的功利性目的,在审美的距离上去同理性地倾听童年、理解童年、接纳童年。这种理解和接纳,又带给我新的教育视角。

  而教育,又让我看到一个人生长的多种可能性,在可能性的基础上,去引领童年。儿童文学,绝对不是用小孩子的语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尊重,也绝对不是故意迁就。我希望,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也能让我的作品带来成长的力量。

  在写作《把信写给林小夏》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生活不是一个好的寄信人。它常常没有耐心,寄给你一封封你不愿意收到的信,有时候它甚至连信纸都撕得稀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一场又一场的“地震”,可能是最爱的人离开,可能是失去最好的朋友,可能是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是和父母大吵一架,亦或是考试失败……这些或大或小的“地震”,把我们从舒适区带出来,把我们孤单地抛入一个新的环境。

  可是,这也许是新的故事的开端,我们借此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生活、接纳伤痛。接纳是前行的力量。有些伤口和裂隙会存在于人心里一辈子。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希望继续前行,但是创伤仍在。创伤也许愈合不了,那就让它留在心里,提醒我们: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都弥足珍贵。

  那就在接纳中,孕育出力量,继续前行吧。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简介:

  上海赫德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一所放眼世界、融合中西、面向未来的高端民办双语学校。赫德旨在为中国家庭提供全方位、创新式、国际化基础教育,探索双语环境下的融合创新模式。上海赫德每个班级均配有一位外籍班主任、一位中方班主任、还有一位青年老师。课程主打沉浸式双语教育,将国际化教育元素规划和国内课程规划相结合。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