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逻辑,应该注意什么?|考研辅导选财鑫考研
源 / 互联网    文 /     2020年08月24日 10时07分

  同学们初学逻辑,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误区,分别阐述如下:

  1、纯粹依靠理解和生活经验

  考试涉及的逻辑版块大致可分为“形式逻辑”“分析推理”和“论证逻辑”三部分,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表现特征、复习方式和应对路径。其中“形式逻辑”和“论证逻辑”是绝大多数同学第一次接触。接下来我们简单说明一下其特征和需要注意的误区。

  形式逻辑考查的是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不涉及具体的陈述内容,无论词汇和语句是如何表达的,只需要依据正确的组建搭配规则有效联结和推理。因此,有人把形式逻辑类比为英语的语法,将其称做“思维的文法”。

  比如,“一切商品都是有价值的”和“任意金属都是导电体”,这两个命题都可以表示为“所有S都是P”,因为它们的逻辑形式结构是一样的,叫做直言命题(性质命题)。其中“所有”和“都是”是逻辑常项,指逻辑形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S”和“P”是逻辑变项,可代入不同的内容。

  形式逻辑具有特定的推导规则,符合规则推理正确,违反规则出现错误,基本没有考虑承载的内容含义,这就是我们要学习逻辑命题及其推理规则的原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命题和规则是违反常识的,如“有的”应该理解为包含“从1到全部”的范围,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谓的“一部分是,一部分不是”的意思。

  所以,形式逻辑初学起来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学习过程较长,但真正把逻辑形式和推演规律掌握住之后,做起题目来就像数学题一样,排除叙述内容的意蕴,依据相应运算规则逐步演绎推理便能迅速得出答案。更何况,有些条件包含的内容是虚假或荒谬的,如“所有白云爱吃香蕉”“所有猫都是狗”,因此,依据平时的事物认知和自然推理则难以解题。

  第二个版块“论证逻辑”主要依靠语义进行正确理解和判断,对于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涉及到日常生活的经验认知和思维水平,而不是简单凭借逻辑规则提炼代入、形式运算。但是,论证逻辑分为不同的题型,各自具有一定的命题规律、陷阱设置、做题思路,如果仅仅依靠思维理解和常识推算来解题,很可能会掉入认识盲区和逻辑漏洞之中。因此,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老师教授的套路和方法,达到快速正确的做答效果。

  2、研究专业逻辑知识

  大纲明确规定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也不考查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同学们切忌拼命钻研逻辑学课本和各科专业文献,需要从历年真题命制规律的归类汇总、举一反三中巩固考点内容、领悟分析要领。

  老师的讲义和课程都是通过精研历年真题苦心总结而出,有些地方可能并不完全符合逻辑学专业讲授内容,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应试,所以只要有针对性地掌握刺穿敌盾的“矛”,相应题目即能迎刃而解。比如三段论的问题,考试并不涉及具体三段论的规则是什么,何为三段论推理,而是要求依据给出的确定命题推出正确结果,所以业界普遍的辅导方法是箭头串联,果断摒弃了逻辑学专业的三段论演绎规则。

  3、不学基础,专攻技巧

  与第二条相反的是专门学习技巧和方法,排斥基本的逻辑知识和推理规则,认为依靠技巧妙法即可解题。虽然联考没有逻辑学知识的专业测试,但是形式逻辑题目与基础逻辑知识点紧密相关,没有根深蒂固的考点理论夯实,之后的技巧与能力也如海上之楼、沙中之基。

  例如,知道“有些S是P”推不出“所有S都是P”,如果题目列出更为复杂的条件——“并非S不都是P”,又怎么直接凭靠背诵的技巧公式迅速秒杀呢?即使记住了“并非S不都是P”的转化结果,但是题目条件又变化了呢?我们的大脑总不能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储存海量无边的技巧信息。

  尤其是形式逻辑的综合推理题,就更能体现会由易到难、层级递进的复习规律了。

  4、陷入“题海”战术

  管理类联考的逻辑写作尤重灵活思维和辩证分析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保持适当做题就是最为高效的备考方式。最为重要的是把知识和思维贯穿到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之中,遇到问题多思考,自己每说一句话、写一个字也多加审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水平就在无形之中得以深化和提升了。

  5、选取多个老师或书籍

  建议各科选取一位辅导老师,因为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教学方法、技巧总结,跟随多位老师反而可能思路混淆、无所适从、效率降低。紧随一位老师,研究透彻他(她)的框架和套路,全程匹配相应的书籍,反复练习研琢,内熟于心,形之于外,事思日用,基本上在这门考试中就能做到反应敏锐、从容有余。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