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VS红杉:医疗投资“两强”的分野
源 / 互联网    文 /     2020年10月19日 15时42分

高瓴终于还是进来了。即便是在成本翻番、要多花5亿人民币的情况下。

1012日晚间,ACDMO上市公司凯莱英对外正式披露了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高瓴资本在此前独家定增23亿元受阻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强势进入,以227.0/股的价格,获配股数440万股,总金额接近10亿。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此前的独家定增方案,如今的发行价格每股已经多出了约103元。这意味着购买同样多股份,相较8个月前高瓴需要多付出接近5亿人民币。从独家定增对象到获配最多的配售对象之一,高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字:壕!

二级市场的频频发力以及大笔交易金额的持续披露,再加上曾经出现过的类似“强势进入、推高股价、低吸高抛”的手法,使得高瓴资本“壕”的形象在市场中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反观另一位与其比肩的医疗投资高手-红杉,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红杉在行业内创造了“55IPO”的业绩纪录,其所持股票的总价值已超过100亿美元。5IPO公司中,红杉中国团队投资的两家公司稳健医疗、奕瑞科技均属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而在今年疫情以来的7个月里,红杉中国收获了6家医疗企业的IPO,其中包括创业板大牛股新产业生物——上市后连续17日涨停,如今市值近800亿元。这也让从A轮开始陪跑10年的红杉收益丰厚,回报超过40倍。

不难发现,在红杉身上可以看到其发现价值、早期介入、持续陪伴、共同成长的做法。以稳健医疗为例。2014年稳健医疗首次融资,红杉以唯一的投资人身份A轮进入,助其成就了全棉时代的消费品牌。如今,公司上市首日的市值已经高达530亿元,而仅用了一个月,稳健医疗市值已经突破700亿。

如此看,虽然两大顶级投资机构投资风格迥异,但高瓴和红杉都在医疗健康领域均完成了可观的投资,而且在投资界形成了“两强”的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强”将成为中国医疗健康与生物医药产业爆发式发展背后最有力的推动者。

重仓医疗 高瓴红杉二强分野

生命科学、医疗健康包括生物制药显然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不相同。专业壁垒高、生命周期长、受政策高度影响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即便是顶尖资本在其他行业的成功投资经验也很难完全复制过来。那么,究竟哪种风格更适合医疗投资,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10年之前,《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举办过一场以“股权投资与高成长企业发展”为主题的投资人对话。彼时,一场激烈的观点交锋正在进行。争论的一方是周鸿祎,当时其是360安全卫士董事长,同时也是一位天使投资人。而另外一方则是企业家代表,时任瑞思英语CEO的夏雨峰。二人争论的主题是,VC/PE究竟是资本猎手还是价值发现者?

周鸿祎认为VC/PE是价值发现者,VC带来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一个透明公开的游戏规则与分配机制。而夏雨峰对于资本则相当不乐观,认为资本更多还是逐利的本性,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实际上,10年之后的今天,关于VC/PE究竟是资本猎手还是价值发现者的讨论仍然存在。

从风格上来说,高瓴一直在宣扬长期价值投资的形象。尤其是今年以来,其创始人张磊以“做时间的朋友”“高瓴从来不追风口,而是追求长期结构性投资机会”等金句和一本名为《价值》的自传成功出圈,成为“长期价值”的代言人。但从一些具体操作上来看,持续重仓医疗健康的高瓴资本,其打法并没有表现出一般长期投资机构的耐心和谨慎。

如果对高瓴近几年来在医疗健康以及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做梳理,不难发现高瓴对于意向标的的做法通常是两种。

一种即是类似此次凯莱英案例中的股权投资,以一笔可观的金额投入进去,占取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而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百济神州。20207月,港股上市的biotech公司百济神州获得20.8亿美元的股权融资,而高瓴资本作为全程参与的投资机构,在此轮中的投资就高达10亿美元,持股增至约12.7%,堪称大手笔。

另外一种形式则是密集收购。过去几年内,高瓴资本旗下的高济医疗持续高价收购连锁药店,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底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高济医疗在高瓴的弹药支持下完成了300亿规模的医药零售资产的整合并购,“先开枪后瞄准”的风格成为行业人士对这起行动的评价,而一时间,行业中也有“卖药店比卖药更挣钱”的争论。

这种打法,早年间在高瓴布局宠物医疗赛道时就已经出现过。实际上,卖家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一次性能够将未来十年的钱都赚到手里,为什么不卖?但对于买家来说,收购完成之后的整合,却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

对比高瓴来说,红杉在医疗领域的投资秉承了:看最大的赛道、选最好的赛手的投资理念,而且倾向于从早期进入,持续加注。因此从赛道布局的多样性来看,相较于高瓴在生物医药领域重仓投入,红杉所关注的领域要显得更为多元一些,基本覆盖了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疗信息、药品研发和制造、医药电商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医疗+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等方面,沿袭其多年造就的交叉跨界能力。

例如在医药电商领域,其既有在B2C领域布局,如妙手医生,红杉仍是在A轮就开始介入,后又在C轮、C+轮持续追进。也有B2B领域的如小药药。又如在医疗器械领域。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也是生物制药企业以外,中国有机会诞生全球领先企业的一个领域。过去几年来,本土医疗器械领域处于爆发阶段,一级市场诞生出了启明医疗、微创心通等独角兽公司,二级市场迈瑞医疗市值已超过3000亿元。而红杉在2014年就参与了启明医疗的B轮融资。除此之外,在糖尿病管理(移宇科技)、射频微创治疗(迈德医疗)、可穿戴设备(乐跑手环)、介入(北芯生命)等多个器械领域,红杉也都有所布局。

医疗投资二强 发力生物制药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高瓴和红杉还是有一些共同的投资偏好:生物医药。高瓴以更加激进的方式将所有选手悉数投资一遍。高瓴的布局基本囊括了生物制药的各个方面,既包括近年来新兴的biotech公司如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百济神州、天境生物等,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big-pharma,如三生制药、翰森制药,也包括创新药上下游服务链上的一些企业,药明康德、合全药业以及凯莱英等。

红杉则重点布局了当前的明星公司,而且在“选赛手”的策略上更加有节制,典型的有再鼎医药、信达生物、基石药业、腾盛博药等。除了保持早期介入的风格,红杉还明显加强了对PE、并购及IPO前期阶段的投入。

不同的投资方式有不同的利好。尽管高瓴多花了接近5亿的成本进入凯莱英,但从股价表现上来看,还是很快便实现了浮盈。定增消息一公布,凯莱英开盘即涨2.21%

当然风险也同时存在。其浩浩荡荡的零售连锁药店的收购,似乎短时间内还无法复制其在宠物医疗赛道上的成功,近一年以来已经鲜少在行业中听到高济医疗在零售药店上的新动作,反而是疫情期间,高瓴旗下的四家连锁药店接连因“售假、哄抬物价”被罚,被外界质疑“并购过快管理跟不上”。因此,大量的整合工作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医疗健康以及生物医药行业,究竟哪种风格的投资者能走得更长久,是一件很难判断的问题,其涉及到的因素复杂,很难一概而论。真正能够从早期阶段就能把握住一家公司的核心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能力。而想要帮助医疗健康企业开花结果、创造更大价值,耐心可能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无比关键的必备素质。当然,伴随着医疗健康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新老玩家的面前都是一个万亿级别以上的巨型市场,或许投多少钱进去都是合适的,尤其在政策利好、穿越经济周期方面,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仍有很辽阔的未来。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