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联金融章杨清:中国消费金融的普惠之路
源 / 北国网    文 /     2020年03月20日 11时32分

  国内基础金融服务面不断扩大,近年来的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成效明显。同时,消费金融渗透率逐渐提升,其普惠使命也更加任重道远。招联金融章杨清认为:回顾近几年消费金融的普惠之路,围绕客群覆盖、成本价格、安全便捷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及时反思,用创新驱动、标本兼顾的思路,推动普惠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

  招联金融总经理章杨清表示,实现高质量的消费金融普惠服务,第一要“下苦功完善信用基础设施”。

  章杨清表示,这些年众多机构涌入消费金融领域,资本驱动下的“逐利性放贷”,看似促进了普惠金融“多点开花”、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获得了金融服务,但其实也催生出不少的,“不该贷”、“过度贷”的问题,这也违背了普惠金融的初衷。根据信用风险等级,客群大致可分为最优、优质、次优、次级、深度次级五个类别。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客户进行合理授信做到精准的普惠金融很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章杨清认为,靠金融机构的个体自觉很难奏效,关键在于不断完善防范风险的基础信用设施。

  章杨清举例说:比如,招联金融在行业中较早地采取多项管控措施,极力降低共债风险。例如客户最初在招联公司申请授信时,并无共债和逾期发生。通过定期贷后核查,发现该客户陆续从其他多家机构获得授信,在超过额度和机构数目的预警线后,招联公司及时采取了管控措施,但有的为时已晚,有的反而招来投诉。

  所以,从行业共治角度看,避免这类问题的持续发生,需要在国家管理层面采取必要措施。章杨清认为:其一,需要在政府部门间打破信息竖井,不仅集合各类金融机构的数据记录,还应整合社保、税收、学历等公共信息,补充到央行征信系统;

  其二,社会征信机构应充分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点,保障数据资源拥有方不必交付数据资产,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环境中,实现数据多源交叉验证与共享。通过市场化手段,联合互联网巨头,提供社会公共信用产品;

  其三,基于足够丰富多维的政府、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信息,对消费金融客群采取授信额度参考区间和授信机构数量约束的管理方式,限制对单一客户的授信机构数量和授信总额,避免过度授信带来“追尾”。客户根据利率、额度、产品和服务水平差异,自由选择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注销退出先期授信机构,让更低利率、更优服务的机构,得以竞争进入。

  除了完善信用基础设施,第二个要点则是“多维度降低普惠金融成本”。

  章杨清认为,价格合理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体现。消费金融机构不应追求高利润, 靠降低成本保证微利、靠规模效应提高效率,才是有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商业模式。

  对于消费金融客户端的价格,受获客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影响较大,所以需要通过多维度降低普惠金融的成本,才能有效的实现价格合理。

  在获客成本上,要通过监管政策和市场手段,优化和再平衡消费金融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得普惠金融可持续;在资金成本上,监管部门一直设法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包括运用LPR市场报价利率机制,出台政策约束结构化存款的高息揽存现象等;在风险成本,一是通过金融科技实施智能化催收,二是政府支持国家征信机构出面,通过科技手段,利用运营商实名平台,及时刷新逾期记录客户的联系方式,形成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都得到保障的关注类客户联系信息库。

  第三个要点是“有侧重引导金融科技资源”

  招联金融章杨清认为,客观地讲,我们在金融科技上几乎没有原创性的创新,而且众多金融机构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优秀IT人才自发涌入“钱快、钱多”的金融行业,已不断挤占从事基础软硬件研发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因此,在浅层应用范畴加码的鼓励政策已无必要,而需要更科学合理地规划金融科技的方向,持续降低安全便捷的可得性成本。

  章杨清认为,我们需要引导金融科技资源,投入到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环节,比如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夯实多层次支付网络,推动数字货币的早日试点和创新应用等等。

  数据显示,当前消费金融领域有效覆盖人群已达6亿人左右。进入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更多的思考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而像招联金融等头部平台,也势必会继续发挥牵头作用,带来更大的推力。

  文章部分素材来源微信公众号:招联金融(ID:ZL_zhaolianjinrong)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