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芯片长期依赖于外采,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传感器物联网公司还能走多远?
源 / 互联网    文 /     2021年01月13日 15时09分

  近年来,中国芯片和传感器行业出现井喷现象,表面繁花似锦,实则乱象丛生。

  在国产化替代的大背景下,国内芯片/传感器企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火如荼。其中,有没有一些企业披着高科技的外衣,实际上核心元器件如芯片却长期依赖进口,领着国家的补助,拿着大央企的订单,独坐钓鱼台呢?

  这篇文章,小编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帮助读者辨别何为真假高科技芯片公司。

  无芯片/传感器生产资质的企业,假芯片高科技公司!

  是否具备芯片生产能力,看三个方面:是否具备芯片生产资质?是否有相关专利?有无芯片生产基地(含车间和设备)?

  首先,看经营范围。

  从企查查/天眼查里查看,注意,一定要看针对芯片/传感器的生产、制造、销售还是仅仅只有销售?

  这里区别很大。如果只有销售资质,代表着该公司很大可能是一个代理商或集成商,但如果资质里有“生产”、“销售”字样,则代表公司具备生产资质。

  两张图用于区分真假芯片/传感器生产制造企业:

芯片和传感器长期依赖外采,披着高科技外衣的芯片公司还能走多远

  标红的均为“人工”,靠人工一点一点采集数据,出具报告,那效率如何保证?怎么还能叫做智能分析系统?

  现在国内传感器厂商,普遍只能生产一些中低端的气敏,压敏传感器,高精密仪器仪表上使用的传感器几乎代表整个传感器行业的最高水准,不但要求最高的灵敏度,采样精度也同样要求苛刻。而这样几乎控制整个工业生产精密度的,负责控制与测量的传感器我们却完全依赖进口。

  如果不能自研,就大方承认也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在国产化替代大背景下,披着芯片和高科技的外衣,却一无人才,二无技术,三无设备的公司,只能敬而远之了。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