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水稻“祖先”身上找回稀缺基因资源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2月04日 14时04分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董瑞丰、董星辰)快速从头驯化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发挥多倍体的优势,找回目前栽培稻已经丢失的部分“好”基因,最终有望培育出产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新型水稻作物——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的这项突破性进展,4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发表。

  四倍体比二倍体多2个染色体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具有生物量大、自带杂种优势、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势,但具有非驯化特征,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目前的栽培稻,则是从二倍体野生稻经过数千年人工驯化而来,驯化过程中,改良了重要农艺性状,同时也造成遗传多样性的大量丢失。

  能否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从综合表现更好的四倍体野生稻出发,利用现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将几千至上万年的水稻驯化史在短时间内“重演”,并避免部分基因丢失。李家洋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攻破技术瓶颈,首次设计并完成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框架图,并将其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并筛选综合性状最佳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底盘种质资源;第二阶段,建立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技术体系;第三阶段,品种分子设计与快速驯化;第四阶段,新型水稻作物推广应用。

  研究团队突破了基因组解析、高效遗传转化、高效基因组编辑等技术瓶颈,在异源四倍体高秆野生稻基因组中注释了系列驯化基因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成功创制了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株高降低、粒长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不同程度缩短的多种基因组编辑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材料。

  据了解,该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通过快速从头驯化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培育成为未来新主粮作物的可行性,也为通过从头驯化其他野生和半野生植物而创制新型作物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粮食增产、保障主粮安全提出一种新的可行策略。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