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猴混合胚胎首次培育成功 人类细胞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4月20日 10时26分

  中美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撰文称,他们制造出首个由人类细胞和猴子细胞共同组成的胚胎,这些嵌合体有助科学家进一步在其它物种(如猪)体内培育出人体组织,但最新研究也引发了一些伦理争议。

  2017年,科学家将小鼠干细胞发育成的胰脏移植到大鼠胚胎中,治好了后者的糖尿病。但同一年,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胡安·伊兹皮苏亚—贝尔蒙特教授在亲缘关系较远的动物(如人和猪)身上却没有取得积极成果——3到4周后,胚胎内的细胞仅约十万分之一是人类细胞。

  上述在猪体内开展的研究使用的是被重新编程为干细胞的人类皮肤细胞,而最新研究另辟蹊径,使用了功能更加强大的扩展多能干细胞(EPS)——将干细胞暴露于某种分子混合物中产生,它可以产生更多种类的组织。他们将25个人类EPS细胞插入132个与人类更“亲密”的食蟹猴的胚胎内,并在培养皿中培育20天。

  结果表明,这些人类细胞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13天后,约三分之一人类细胞仍存在于嵌合体内。通过分析基因活性,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可以促进人类和猴子细胞结合的分子途径。贝尔蒙特说,操纵其中一些途径可能有助于人类细胞在“更适合再生医学”物种的胚胎内存活。

  最新研究引发科学界极大关注。耶鲁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亚历杭德罗·德·洛斯·安吉利斯在《科学》杂志的报道中指出:“这篇论文是干细胞和跨物种嵌合体领域的里程碑。”明尼苏达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丹尼尔·加里则补充道,这一发现暗示了一个物种的细胞可以在另一个物种的胚胎内生存。

  《自然》杂志也刊文对最新研究潜在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倘若这些人—猴混合胚胎被植入到动物体内,最后发育成某种生物,甚至最终被生下,那么面临的伦理问题显然要复杂得多。

  总编辑圈点

  和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一样,培育人类与其它动物的胚胎嵌合体也存在巨大伦理争议。一方面,发展此类技术可能会在医学方面造福人类,比如治疗某些先天性遗传疾病或培育重要器官;另一方面,这类涉及生殖遗传的技术又很容易冲击人类社会伦理规范,引起巨大争议。谨慎发展、严加监管恐怕是发展此类技术需要遵循的路径。记者刘霞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