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创造世界现场光纤量子保密通信新纪录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6月28日 10时14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小组研制的超导探测器,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突破现场远距离高性能单光子干涉技术,采用两种技术方案分别实现428公里和511公里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创造世界现场光纤量子保密通信新纪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分别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和《自然·光子学》。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保证了量子密钥分发的无条件安全性,但量子密钥分发不能像经典光通信那样通过光放大对传输进行中继,因此分发距离受到光纤损耗的限制。

  相比传统协议,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特别适合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此前,潘建伟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内实现超过500公里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验证。然而,在实际场景的苛刻环境下实现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极其困难。实验室内,温度、振动以及人活动引起的声音等噪声都可以被有效隔离,但这些在现场环境中不可避免。

  基于“发送-不发送”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潘建伟团队发展了时频传输技术和激光注入锁定技术,将现场相隔几百公里的两个独立激光器的波长锁定为相同。再针对现场复杂的链路环境,开发了光纤长度及偏振变化实时补偿系统。对于现场光缆中其他业务的串扰,精心设计了量子密钥分发光源的波长,并通过窄带滤波将串扰噪声滤除。最后结合高计数率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在现场将无中继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成码距离推至500公里以上。

  这项研究成果成功创造了现场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最远距离新的世界纪录,在超过500公里的光纤成码率打破了传统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所限定的成码率极限,在实际环境中证明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并为实现长距离光纤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常河 桂运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