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国际知名天文期刊《自然·天文》于9月27日发表了清华大学天文系蔡峥教授团队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这一发现表明,大质量星系的反馈作用对于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的影响力,要比之前科学界所普遍认知的要大得多。该结果为宇宙星际空间重元素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见解。
据介绍,在宇宙中,绝大部分物质不在星系里,而在星系之间。这部分弥散在星系之间广袤空间里的物质,被称为星系际介质 ,星系际介质成纤维网状分布在辽阔的宇宙中。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久,宇宙中只存在大量的氢、氦和少量的锂,而没有例如碳、氮、氧元素等更重的元素。蔡峥表示:“早期宇宙中的重元素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到达星际介质中的?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是观测宇宙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科研团队利用位于智利北部,国际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尔玛阵列,对“宇宙早期重元素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进行了仔细地数据分析和处理后,团队发现一个距离地球约125亿光年的候选星系,这个星系的光度约为太阳光度的1亿倍。星系喷出大量的重元素氧位于该星系的暗物质晕边缘,距离该星系约6万光年。观测表明,大质量星系的星风反馈作用可能比之前想的重要。宇宙早期重元素起源,大质量星系的贡献比先前所预测的要重要得多。这项科研成果为宇宙星际空间重元素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见解。据悉,科研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清华大学实验室处、科研院等单位的支持。
(总台央视记者 许浒 贺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