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有7700万是独居状态,90后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被称为“空巢青年”,独居青年在同龄人眼里是自由,也有孤独,而在他们自己的生活里,独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小K,“如果我死了,会有人知道吗?”
小k从走出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独居生活,已经第6年了,单人床的被子从来没有叠过,随便从椅子上捞起的一件衣服可能是3个月前穿过的,周末可以从床躺倒沙发,饿了就点个外卖,也没有人说她,一个人生活真是自由啊,刚从家搬出来的时候她庆幸自己独立地早。
只是下班后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冰箱里只有枯萎的小葱和辣椒酱,“晚上回到家,开门看到眼前的一片空旷和漆黑,还是挺孤单的。”她自己也说不清独居到底是自由还是什么。
工作累了一天回到家,没人和自己沟通,只能默默的打开手机,或者刷刷抖音、看看综艺、电影,捱过一个人无聊的时光,她也想过找个男朋友,交友APP下载了一个又一个,依然没有找到合意的人。
她真怕就这么一个人慢慢就永远只能一个人了,“如果我死了,会有人知道吗?”
利亚,“自己一个人还是可以过得很有意义”
利亚2016年回国后开始独居,发现独居没什么不好,做自己想做的事,避免见不喜欢的人,在阳台种满了自己爱的花,她学会了烘焙和各种中餐西餐,买了个相机自己在家给自己拍照练手,练练琴,健身练练马甲线,瘫在床上看看剧,利亚觉得自己一个人还是可以过得很有意义,夜晚的时候在某宝上买点喜欢的酒喝,一个人独酌,看部电影,半醒半醺间,更能看清真实的自己。
利亚喜欢喝MOTA低氧酒
小实,“要自由也渴望被爱”
“一句话总结就是:一人独居,两眼稀松,三餐外卖,四季网购,五谷不分......十分孤独。”小实从跟女朋友分手后就开始了独居生活,不没有了母亲破门而入“几点了,还不起来吃饭”的狮吼;也不用在意枕边人“你压我头发了”的抱怨,有几分自由,但他独居的状态时好时坏,一天下班后回到自己的小屋觉得很清静,遇到中秋、端午这些节日的时候还是感觉很孤单,不想吃饭、不快乐,生病也只能自己买药,觉得漂在外面很辛苦,“要自由也渴望被爱。”
有人享受独居,有人感受孤独,但更多的是喜欢自由与被爱的并重,美国作家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说到,寻找终生伴侣或者找一个人同住,并不是解救孤独感的灵丹妙药,毕竟,孤独这一心灵创伤,是人类生命体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最近频频刷屏酒圈的MOTA低氧酒,正是瞄准了年轻人当下的生活处境,以ME(自我)、OPEN(开放)、TOUGH(坚韧)、ALIVE(活力)的态度激励当代年轻人,陪伴他们的成长,赞助大型音乐现场,赞助酒吧开业,在太古里强势刷屏,歌颂爱情的美好,也鼓励寻找内在的安宁,MOTA鼓励年轻人迈出社交第一步,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从蜗居里走出去,与朋友一起大醉大笑,收获友谊,收获爱情,收获更肆意更有体验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