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片”扎堆让电影市场淡季更淡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11月21日 09时56分

  最近,电影市场因个别影片票房太“冷”上了热搜。数据显示,某影片上映首日票房仅为75元,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导致一些舆论认为,“影业寒冬真的来了”。

  国庆档后贺岁档前,历来是电影市场的淡季。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观众在节假日之外时段的观影热情不高,电影市场淡季和旺季的界限愈发明显。档期效应加剧让很多大成本的商业片纷纷瞄准国庆、春节等热门档期,非节假日就只剩下一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弱片”硬撑。

  “弱片”扎堆让电影市场淡季更淡。数据显示,11月份上映的6部影片中,有5部影片票房低于10万元。一些影片题材缺乏关注度,剧情平淡乏味,就连海报也透着粗制滥造的气息,低质量导致低口碑,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低票房。

  别看票房惨淡,但对于片方来说,生产“弱片”并不一定是赔本生意。一些“弱片”之所以义无反顾冲入院线,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期以来,拿“龙标”、进院线代表了高品质,影片只要奋力进影院“一日游”,就有望在网络平台卖个好价。有些影片通过合理营销、植入广告,不仅能收回成本,甚至收获颇丰。

  “弱片”的存在看似只是往平淡的市场里添了一碗白水,但长远看,却会削弱整个电影市场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

  “弱片”充斥大银幕,破坏了观众对院线电影的美好期待。随着流媒体的发展,观众的文化娱乐有了更多选择,对大银幕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把原本瞄准网络平台的作品简单地搬上大银幕,观众只会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让不走心的电影尴尬离场。这两年,电影市场观影人次下滑加剧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影片质量与观众期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弱片”扎堆也对电影市场造成了伤害。据统计,2021年中国电影影片总产量为740部,上映新片481部,票房过亿元的只有43部,大部分影片“默默无闻”,能够打动人心的精品更是寥寥无几。长此以往,观众会失去进电影院的兴趣。

  电影行业要实现健康良性发展,必须从注重数量的粗放型增长向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否则,不仅大量新片无法分享我国电影市场银幕增长的红利,影院也会因为缺少优质内容支撑而陷入经营危机。

  如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才是电影产业走向复苏的驱动力。《扬名立万》《人生大事》都是在淡季时杀出的票房黑马,为电影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说明,即便在淡季,电影产业也不能甘于“躺平”,反而更应该拿出好作品打动观众。还要看到,随着很多中小成本的商业类型片逐渐转战网络电影市场,会给一些优秀的艺术片、文艺片腾出更多院线电影市场的生存空间。“弱片”离场后,电影市场亟需一批高品质、好口碑的作品重振信心。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