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村晚”为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添彩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3年04月14日 10时22分

  朱忠鹤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开始推行“四季村晚”活动,鼓励和引导各地“村晚”活动常态化。所谓“四季村晚”,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有属于乡村自己的文艺晚会。

  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没有豪华的舞台背景,也没有什么大牌明星助阵,但它表现的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百姓生活,讲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情、舞的是乡韵,表达出了农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增进了乡里乡亲之间的感情交流。应该说,“村晚”的诞生,不仅仅为父老乡亲送上了一场味道适口的文化喜宴,更是从多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按照以往惯例,我省多数“村晚”只在每年临近春节时举办。这不难理解。对于东北乡村而言,冬季意味着冬闲,按照传统,操劳了一年的广大农民在这个时候有了放松的时间与心情。而且,随着春节临近、喜庆气氛渐浓,原本就有团圆、喜庆、欢乐寓意的“村晚”恰恰与这一氛围契合。再加之“春晚”对“村晚”所产生的潜在文化联想,入冬看“村晚”已经成为我省乡村一种文化习惯。

  此次“村晚”由“一季”变“四季”,决不仅仅只是增加了次数。仅就辽宁而言,位于东北南端的我省四季分明,不仅季季有景,而且每一季都有每一季独特且悠久的文化习俗。也就是说,如果仅仅集中在冬季办“村晚”,优秀的乡村文化元素固然也可以得到展示,但因为缺少了“季节”这一最为生动的舞台背景,有些文化习俗的呈现就会多少显得唐突。比如,在我省一些乡村,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高悬与互赠香包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浓郁民族韵味的满族刺绣就会得到展现。但如果这样一个夏季习俗出现在冬季晚会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违和感。

  “四季村晚”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不同季节的习俗与传统有机融合进每一季晚会,既丰富了“村晚”内容,又实现了节气与季节的相得益彰,让乡村的文化魅力得到彰显,进而激发乡村活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添彩。

  此外,由“一季”变“四季”还能形成村民文化欣赏的惯性。“村晚”的实践效果已经证明,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演身边事说身边人,乡土味浓、人情味重的这一文艺形式广受农民欢迎,一些人常常感叹“意犹未尽”。“四季村晚”的推出则恰逢其时,节目季季看,演出季季有,这不仅满足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长此以往,还能形成文化生活惯性。我们进而还可以说,以“四季村晚”为切入点,能更好地实现更大意义上的乡村文化建设。

  当然,不管是“一季村晚”还是“四季村晚”,作为主导部门的各级政府都需要对这种根植于乡村的文艺表现形式精心谋划,既保证“村晚”次数的可持续,也保证“村晚”品质的可持续,由此让农民家门口的这场文化盛宴历久弥新,回味悠长。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