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成为古城旅游的新名片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4年06月13日 15时39分

  近年来,传统节日与地方文化旅游事业相结合的新趋势引人关注。在这个端午节,“龙舟热”“粽子宴”频繁出现在各地的文旅公众号中。在四川阆中,嘉陵江 “百舟竞渡迎端午”展演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成为古城旅游的新名片。北京等地的多家博物馆将包粽子、编五彩绳、雄黄画额等传统习俗与博物馆的相关文物藏品相结合,推出了富有体验感的特色观展活动。 这些围绕传统节庆的新尝试不仅创造性地传承了地方民俗文化,也为地方文化旅游注入了新活力。

  传统节日与地方旅游的结合由来已久。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观灯、踏青、龙舟、赏月等习俗都与室外的游憩活动相关联。宋代的《观灯图》,元明的《龙舟夺标图》《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等,都形象地描画了不同节日的室外游憩场面;传统节日的节庆习俗还往往附着在具体的地方景观上,如北京的“五顶”、东岳庙、都城隍庙、白云观、雍和宫等都有着与特定习俗相结合的文化景观。深厚的习俗、悠远的建筑与历代的游人,成为传承至今的中国节日文旅场景。进入当下,多地文旅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景观“千城一面”、热度“一曝十寒”等问题,老牌的文旅景区也面临着如何更新提质、吸引回头客的难题,地方文旅的创新发展亟须从有内涵、有温度、有乐趣的传统节庆中寻找新质动能,做好多样功夫。

  深入发掘地方传统节日内涵,是节庆赋能文旅的“基本功”。除去最著名的地方习俗,衣食住行的细节、历史建筑的深处也往往有着尚待发掘和利用的文化元素。比如,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我国农耕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各地均不乏围绕节令的历史景观和传说民俗,浙江宁波打造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系列活动,北京编制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游线路等,深挖节历文化中的文旅元素,并将之串珠成线,活化为品牌化的旅游项目。各地的地方志书、诗词曲赋中也多有记载节庆习俗的篇目,考古工作发掘出的壁画、器物中也多有反映节庆习俗的鲜活艺术形象,都有待各地文旅从业者继续深入发掘、有效转化。

  激活青年创意,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是节庆赋能文旅的“有用功”。今年最受大众关注的节庆习俗之一,当属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当地的高校和青年群体不仅参与到歌舞表演中,也结合自身业务、发挥创造力营造了新的消费热点,研发了“英歌舞”主题灯具、书签,以及“潮式老药桔拿铁”“黄皮鼓美式”“单丛拿铁”等餐饮单品。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举办了“嗨!英歌——2024汕头文创周”,助力形成了一批有地方特色、有性价比、有文化创意的新质文创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让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价值延续到地方文旅的日常经营中。

  以文旅的“周期热点”反哺地方传统的“常态传承”是节庆赋能文旅的“终极功”。近年来,我们目睹了多个“快闪式”的城镇旅游流量周期,短期的宣传和投入带不来长久的口碑和持续的关注,也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依托传统节庆的文旅研发,也不能只依靠短期高光的活动项目,节庆的传统习俗应进一步融入地方教育教学和新文化建设中,将穿越时光的温情注入当下的人间烟火中,让老内核与新面貌同时在文旅发展中获得持久关注、激发鲜活创意、引起时代共鸣。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