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产业为筋骨来支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1月02日 10时48分

  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座座古镇,宛如一颗颗遗世明珠,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古镇旅游已成为游客重要的出游选择,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曾参与过古镇旅游。

  古镇旅游的兴起,离不开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探索。古建筑的物质形态得以留存,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传承。比如,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江苏太仓沙溪镇坚持原格局、原生态、原风貌和原住民的“四原”保护,依托古镇原始肌理,打造沙溪古镇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基地,还结合本土风俗推进农文旅项目,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皖南古村落宏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瑰宝,在妥善保存古建筑和历史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巧妙推动文化浸润经济、经济融入文化,实现了古镇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都以“天府古镇”为统一品牌,利用“主题创意场景+地域文化+特色互动”的方式,依托绿色低碳的生态本底、古色古香的街道、历史悠久的建筑以及传统的地方文化,打造不同主题的创意场景,推动古镇整体联动发展。

  事实上,这种“古镇+”模式,不仅为古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和收入,也有力支撑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不过也需要看到,古镇在资源禀赋上难免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于那些相对“资质平平”的古镇来说,要在激烈竞争中突围难言容易。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找准自身定位和核心资源,着力打造自身差异化特色,以历史文化为魂来守护古镇的千年记忆,以人间烟火为根来滋养古镇的生机与活力,以特色产业为筋骨来支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坚守历史文化之魂,深挖古镇特色资源。深入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还能为古镇的发展注入独特魅力。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使其重现昔日的风貌,让游客能够随手触摸并感受到古风古韵;传承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和习俗融入现代生活,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以特色产业为筋骨,支撑古镇可持续发展。在妥善保护古镇的同时,善于引入与古镇文化相契合的产业,丰富古镇文化业态,提升游客在地体验,增加古镇的辨识度和吸引力。一些古镇拥有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陶瓷制作、刺绣、木雕等,可精心谋划、特色招商、创新业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同时,利用古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善用新信息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古镇的保护发展离不开社会参与和多元共赢。当地居民是古镇的主人,他们沿用的生活方式和接续的文化传统是古镇的魅力所在。理应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古镇的保护和发展,保护本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可通过开展培训活动等,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旅游服务能力,让他们更好参与到古镇的发展中。同时,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协同努力,优化服务格局,丰富产品供给,让古镇更好连接过去与未来,成为既具有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之地。

  期待更多古镇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让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辉映,为游客带来新体验和新感受。相信汇聚而起的古镇保护与发展之力,将更好护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作者:邓智团,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