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开幕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就博物馆发展等话题接受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
“博物馆不仅是对历史的留存,更关乎我们的当下与未来。”埃内斯托·奥托内表示,博物馆不仅是陈列展品的场所,更是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空间,博物馆要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多多互动。
“我们致力于突出博物馆对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包容以及对遗产保护的贡献。”埃内斯托·奥托内认为,博物馆可以守护记忆,激发创造力,架起通往更包容、更公正、更可持续未来的桥梁。此次论坛为参会代表提供了交流平台,大家共同探讨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为各国制定博物馆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埃内斯托·奥托内看来,此次论坛让业界重新构想面向未来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应当既能守护历史根脉,又能在当下积极作为,还能启迪人们开启更加光明、更加包容的未来。”
“博物馆如何在强化技术应用的同时,更好发挥人文价值”是埃内斯托·奥托内思考的问题。2021年1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成员国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以此为基础,推动AI技术在文博领域的运用。
“AI等新技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技术必须服务于人,不能替代文化遗产领域人的创造价值。”埃内斯托·奥托内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应用新技术提升专业能力。
目前,全球共有各类博物馆约10.4万座,且在持续增加,博物馆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埃内斯托·奥托内看来,博物馆不仅是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更是人类通往未来的桥梁。博物馆连接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现代博物馆是备受孩子们喜爱的学习场所,而新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拉美国家,一些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的自习场所。这种将博物馆转化为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实践难能可贵。
埃内斯托·奥托内说,博物馆不是静止的,而是充满活力与生机。他介绍,长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博物馆视为保护弘扬文化遗产的公共教育中心、促进跨文化对话和加强社区参与的重要机构。除了保护、保存历史之外,博物馆还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平,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同时,博物馆也是激发创造力,促进反思、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空间。
“目前,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访客量最大的文化场所类别。然而,文化遗产正面临武装冲突、自然灾害等多重威胁。”埃内斯托·奥托内说,为应对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专业培训、技术援助、应急响应和能力建设等手段,持续强化博物馆支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