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怂又爽”的“窝囊旅游”何以流行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7月09日 10时26分

  ■ 评论员 朱浙萍

  匀速下滑的摆拍式蹦极、坐电梯爬山20分钟登顶、在水深不足1米处躺平漂流……最近,“窝囊旅游三件套”——“窝囊爬山”“窝囊漂流”“窝囊蹦极”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窝囊,这个曾经的贬义词,在这一届年轻人的自嘲里,已经转化了色彩,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与生活态度。

  “窝囊旅游”的核心精神正是“又怂又爽”。比如浙江安吉推出的“减速版蹦极”,不再是自由落体式的惊叫现场,而是一个缓缓下滑的过程,结果游客数量直接翻了五六倍。再比如杭州天屿山、台州神仙居这些地方推出的“无痛爬山”自动扶梯,从山脚到山顶只需几分钟,省时省力,谁不爱?还有浙江安吉、山东费县、广西桂林等地一些景区推出的“窝囊漂”,没有了传统漂流的惊险刺激,游客只需“躺平”就可以“窝在山水里,神游天地间”。

  “窝囊旅游”之所以能火,正是精准拿捏了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心态,给足了他们情绪价值。他们不怕承认自己“怂”,但也不放弃尝试。通过拥抱“窝囊旅游”,他们用自嘲的方式表达自我,用轻松的姿态面对压力,用“窝囊”的方式完成一次次情绪释放。

  同时,社交网络的种草式传播也给了“窝囊旅游”走红的土壤。某旅游平台调研显示,62%的年轻人将“能出片”列为体验选择的首要标准,远超“刺激程度”的占比。当“社交货币”的价值凸显,“半吊子勇敢”也成了可炫耀的资本。于是,在刺激、挑战和窝囊之间,年轻人选择了“重在参与,舒服就行,姿势要帅”。

  “窝囊旅游”的火爆,也给文旅市场带来启示。“又菜又爱玩”,“菜”不是问题,玩才是关键。要看到这届年轻人既敢于自嘲,也勇于行动的特质。读懂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以及背后“悦己”“放松”“反差”的消费转向。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应从“单一供给”转向“多元体验”,从“功能导向”转向“情绪价值”,从“硬核挑战”转向“软核治愈”,以满足年轻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