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球衣之争引发产业忧思 协同发展就该吃“大锅饭”?
源 / 企业日报    文 / 企业日报    2018年05月06日 18时49分
  耐克意欲续约中超公司打包赞助整个中超联赛早已经不是秘密,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就有消息传了出来,而当时传出来的续约年限包括价码,跟上周传出的消息基本相符。只不过,传言当时有三支球队反对六支球队弃权,而现在,只剩下中赫国安一支俱乐部明确表示反对与耐克以现有价码再签整体打包长约。

  一次看似并不复杂的球衣之争,却把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中国足球俱乐部们的尴尬再度摆上台面,大包大揽带动“协同发展”貌似合情合理,然而,让市场规模和市场价值差距巨大的各家俱乐部均分“大锅饭”,真的合乎市场逻辑吗?

  10年30亿 合理否?

  单从数字角度来看,耐克10年30亿的单子看上去似乎很美,但是放眼全球,如果和其他俱乐部以及商业赛事联盟获得的赞助来看,或许你会感觉有失公允:阿迪达斯从耐克手中抢到曼联的球衣赞助合同付出了10年7.5亿英镑的代价,每年的赞助金额是7500万磅;而同城球队曼城则可以从彪马那里拿到1年4500万英镑的赞助,这还是只是一年一队的合同金额,对比起来,耐克一年8000万人民币现金还要16支球队分,每支球队到手还不到500万人民币。而即便是同样整体打包赞助职业联盟,耐克给出的价码也远远低于市场同类产品。公开资料显示,阿迪达斯当年成为NBA球衣赞助商,付出的价码是11年4亿美金,而且那还是10多年以前;之后耐克接手,每年也将支出远超4500万美金给NBA联盟。从这个角度来说,耐克给中超这个中国职业体育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赛事IP的价码,实在有点缺乏诚意。

  足球篮球比比看

  如果您觉得拿国外高度成熟的职业联盟和影响力巨大的豪门与中超做对比有些不合适,那么咱们不妨再来看看国内的职业赛事获得的赞助合同:同样是在2017年,李宁刚刚更新了自己与CBA(中职篮)的整体赞助合同,最终落笔的价格是是5年10亿人民币,折合每年2亿人民币。绝对数值上跟耐克给出的3亿/年有差距,但是如果你考虑到CBA与中超在赛事影响力、赛季时间长短、媒体曝光度、电视转播受关注、球队运营成本等等方面的差异,李宁给出的合同,显然比耐克的要有价值的多。要知道,CBA中投入数一数二的新疆男篮,全队工资也不过2500万人民币左右,而这个数字放在现在的中超联赛,或许也就是3-4名一线队主力的年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CBA装备赞助分到的钱,多少可以帮助俱乐部解决相当比例的运营成本,而中超球队从中超公司和耐克那里分到的钱,也就是两场赢球奖而已。

  十年怎可原地踏步

  不可否认,耐克进入中超联赛的时候,正是中国足坛反赌扫黑之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时候,就像足协和中超公司在公告中写的一样,耐克的入主,也的确对于中超品牌的重新树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商言商的道理放到哪里都说得过去,即便第一个十年的合同多少已经让人觉得有些吃亏,但是中超所有队伍都已经无条件积极配合中超公司完成了,而现在中超的影响力和十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俱乐部运营成本较之十年前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赞助合同依然原地踏步,很难让人满意。

  别总拿盗版说事儿

  有一种声音认为,由于中国社会盗版球衣盛行,在难以确保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很难要求赞助商与国内职业联盟签下大额的赞助合同。这样的道理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伯纳乌和诺坎普场外,同样可以看到贩卖盗版球衣的小商小贩,但是这丝毫不妨碍阿迪耐克往皇马巴萨身上每年投入数亿人民币。更何况,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中国一线城市,最早受到欧洲高水平联赛熏陶,而随着球迷年龄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球迷已经具备正版球衣的消费能力,且愿意为设计独到精美的主队球衣买单,球衣文化已经在中国大城市成型,再拿盗版来说事,多少是站不住脚的。

  一刀切不出市场经济

  有这样一种声音,北上广的消费能力和其他二三线城市有差距,如果放开自主招商,会造成“强者愈强”的循环,这样的说辞,同样站不住脚。放眼整个世界足坛,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豪门球队和平民球队,伦敦最多的时候有7、8支队伍征战英超,但是你能强行要求切尔西阿森纳跟水晶宫拿一样的商业赞助吗?拜仁慕尼黑和霍芬海姆都在德甲,难道就应该在商业赞助上一刀切?

  足协和中超公司保护中小俱乐部的初衷并没有错误,但是把这一切建立在牺牲大俱乐部利益的前提上,是不可取的。既然把足球当做产业,就应当更多遵循市场规律,协同发展绝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

  要节流 更要开源

  在现代的职业足球产业中,一家俱乐部最大的三块收入来源,应该是转播权、门票和商业赞助。而就这三块收入来看,转播权历来是被赛事主办机构攥在手里无可厚非,门票收入对比中超公司的运营成本也算微乎其微,而商业赞助中,球衣赞助是相当丰厚的一块,但恰恰这一块利益,却被中超公司以“中超联赛整体协同发展”的名义“贱卖”。更讽刺的是,不管是之前制定的“引援调节费”,还是谋划中的“限薪令”,都是足协希望中超球队走向财务健康之路的举措。但是一边不想让中超俱乐部花钱,一边却又不让中超俱乐部通过自主招商从球衣赞助领域获取与自己球队城市相匹配的受尊重的报价收益,这种“只让节流不让开源”的矛盾做法,让俱乐部和投资人得不到尊重,更让那些想好好建设俱乐部、把俱乐部做大做强的投资人受到了实质上的伤害。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