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怒式”“粗暴式”教育不可取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4月13日 14时06分

  “手机说:你们都满意了?有想过我的感受吗?买进来的时候喊人家小亲亲,现在一言不合就砸了,还不如送人呢。”

  近日,河南信阳一所中学组织学生砸手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这条新闻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4月11日,针对网友的质疑,该校校长表示,“就砸了两个学生的手机,是配合家长要求”。至于为什么砸,校长解释,快中考了,有家长管不住自己的孩子玩手机,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让学校砸手机,还写了承诺书,学生也赞成。

  孩子在家少玩手机,学生手机不进校园,老师手机不进教室,这在当前已成为共识,也为教育主管部门所明确要求。但在实践中,这样的要求执行起来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考验。组织学生现场砸手机,初衷当然是好的,对孩子们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冲击力、震撼力都极强,很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实效。但无论校方怎么解释,网友替手机“喊疼叫屈”的声音还是没有得到回应。教育孩子,锤子为什么砸在了手机上?而这样的“迁怒式”教育,其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迁怒,不贰过”,两千多年前,当被问及自己的哪个学生好学,孔子毫不犹豫点名颜回,并用上面六个字来说明。“不迁怒”是修养问题,乍看起来跟学习好像挂不上钩,但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师的深刻: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格、提升能力、积累知识。如果一个学生在做错事、答错题或遇到困难的时候,懂得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勇于反省,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上,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他就不容易犯同样的过错。相反,明明自己出了问题却偏要推责于人乃至迁怒于物,这样的同学很难称得上是好学生,同样的错误在他们身上反复出现,恐怕在所难免。

  就算再智能,手机毕竟是物,物是没有主体意识和责任能力的,把锤子砸向手机,显然是弄错了对象。孩子呢?孩子是被教育者,教导他们远离手机,责任在家长、学校。实现这样的教育效果并培养起孩子的自觉意识,要靠家长、学校相互配合,要靠严格的日常管理和耐心的说服教导。可如今,家长、学校、学生三方共同迁怒于“不懂事”的手机,对家长、学校来说,这是在逃避自身的责任;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不但无辜,而且是受害者。培养孩子“亲亲、仁民、爱物”的情怀,我国自古就不乏这样优良的教育传统;爱惜公私财物,也是当代公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现在,育人者不但使得孩子“赞成”砸手机,还让其亲手操作,相应的观念偏差在孩子心里一旦形成,日后矫正起来也很不容易。

  如此看来,通过组织孩子砸手机来教育孩子,看似“态度鲜明立场坚定”,背后蕴含着的,其实并不是勇气与担当。教育孩子如园丁育苗,真正需要的是孜孜不倦的日常之功,像砸手机这样只求短期效果的“迁怒式”“粗暴式”教育,还是果断舍弃为好。

  柴春元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