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孩子有望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11月03日 09时49分

  “双减”落地,如此“触摸生活式”学习真棒

  ■本报记者 张鹏

  日前,就读于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吴叶凡,凭借细心观察和知识储备,发现了美术教材中的一处配图错误。结果,上海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来到吴叶凡所在学校,给她赠送了两套《自然植物》丛书,对她指出书中错误表示感谢。出版社老师上门致谢,这让吴叶凡激动不已,当晚,这名10后小囡就高兴地捧读《自然植物》,更激发了她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近来,全国各地时有报道中小学生指出教材中错误。在教育专家看来,非常可贵的是孩子们丰富的知识不是来自补课班或习题库,而是来自生活、来自广阔天地间搭设的自然课堂。 “双减”落地后,专家认为,这种“触摸生活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力和好奇心,也让家庭生活面貌更加丰富多元。

  博物馆“小小发烧友”发现美术教材错误

  “当时觉得这幅名叫《树叶》的作品很眼熟。”吴叶凡回忆,“这不就是我在自然博物馆里看到的海百合化石嘛!”

  今年年初,2021年开学的第一天,当时正读二年级的吴叶凡满心期待又好奇地拿出新领的课本,来回翻看。当看到二年级第二学期的美术教材时,第13页右上角的图片吸引了她的目光——书中引用了一张很眼熟的图片,文字标注为“《树叶》现代陶艺作品”。

  吴叶凡的妈妈告诉记者,吴叶凡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小小发烧友”,每逢假期她都会到自博馆“打卡”,古生物区的化石她如数家珍。

  带着疑惑,吴叶凡找到爸爸求证,最终一致认为:这两者确实相似。

  家长老师鼓励孩子敢于质疑、善于求证

  一位小学生对教材提出质疑后,更可贵的一幕出现了:学生的家长、教师,乃至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都鼓励吴叶凡敢于质疑、善于求证,追根溯源寻找真正的答案。

  就在发现问题的次日,爸爸带着吴叶凡又跑了一趟自然博物馆。经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现场考证及图片对比,证实沪教版二年级美术教科书上的“《树叶》现代陶艺作品”图片确实存在事实性问题。 “我们馆方认为,小朋友的判断是正确的,小学美术课本中的配图确实存在错误。”自博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出版社已第一时间将错误进行溯源、并上报修订。

  到生活的海洋里吸收更丰富知识

  这些年,中小学生为教材“纠错”,并非个案。不久前,沈阳12岁学生小崔也发现了英语书上的单词“Bee”的配图并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蝇。敢于对教材提出质疑的这些中小学生,被网友惊呼“感人的知识储备”往往来自于生活体验。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陆非文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特别是在“双减”之后,孩子有望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在课余时间前往自己感兴趣的场所进行延伸拓展学习。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成为家庭的小主人和社会的小主人,拓宽学习的路径和渠道,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