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动能。近些年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正在从夯实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提高转变,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由安翰医疗自主研发的磁控胶囊胃镜作为国产医疗器械的创新产品代表,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跑位置。
中国大力鼓励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相应政策的更新和匹配政策扮演着“助产士”的角色,从而使科技创新成果的尽快落地。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学会会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科主任李兆申专门准备了“如何推动中国独角兽创新,推动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学会会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科主任李兆申
我国消化道肿瘤形势严峻,据李兆申介绍“消化道肿瘤病例占国内所有肿瘤病例近50%,其中85%左右的比例属于晚期病例。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极低”对此李兆申认为,只有尽早制订有效的消化道肿瘤筛查规范,发展适宜技术并尽快推广实施,才有机会降低中国晚期胃肠肿瘤的病例数量。
李兆申介绍,消化道肿瘤筛查应上升到“国家计划”,日本、韩国的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断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而中国只有不到10%,差距太大。
2018年3月9日凌晨,全国政协委员李兆申的三份提案经过一周的修改,敲定终稿。具体包括《关于尽快实施消化道肿瘤筛查科普的建议》、《关于尽快制定并推广我国胃肠癌筛查、早诊早治的策略建议》以及《关于对我国科技创新型医疗产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
在李兆申看来,中国消化道癌早诊率低、死亡率高和花费多的原因是“发现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关键问题还在于尚未建立完善、适合国情并推广的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
而亟待普及的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重要方法之一,是消化道磁控胶囊胃镜的使用。与传统插管式的电子胃镜相比,消化道磁控胶囊胃镜没有痛苦。目前,中国已自主研制出世界首台磁控消化道胶囊胃镜。
据悉,经过9年的市场打拼,安翰胶囊胃镜机器人已经以舒适、准确、安全的优势,成为中国唯一拥有CFD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胶囊胃镜机器人,目前已经在全国近千家医疗机构进入临床应用。
李兆申告诉记者,消化道领域技术创新难度大,中国市场一直由日系品牌垄断。传统的电子胃镜检查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奥林巴斯、宾得、富士等少数几家公司手里。现在,安翰胶囊内镜是我国在消化道领域原创性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内镜行业国外垄断。
目前胶囊胃镜仅在上海被纳入医保,大量有需求的百姓因种种原因无法享受到此项科技福利。此前,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就曾在一个经济论坛中高度关注胶囊胃镜的普及问题,他认为,中国领先原创性重大突破产业项目,应享受国民待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医保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数据统计显示,在上海纳入医保后,上海市民对6个月内有4688 人接受了胶囊胃镜检查,其中1152 例(24.6%)受检者发现典型病变,溃疡7.62%,癌症的检出率达0.13%,结果触目惊心。这些人,幸运地实现了“早诊早治”。
将胶囊胃镜纳入医保,让患者自愿选择,在切实提高胃癌筛查效率,增进广大患者的医疗满意度的同时也可大量节省国家开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李兆申介绍,如果通过相应的政策,使我国胃早癌发现率提高到日本、韩国的平均水平,则我国每年降低晚期胃癌至少25 万例,全国居民家庭每年少支出150 亿,国家每年节省至少300 亿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李兆申还建议,在推广类似胶囊胃镜等早筛手段时,可以尝试类似银行系统ATM 机布点的操作模式,打造磁控胶囊胃镜第三方图像采集中心,实现图像中心的覆盖区域从点拓展到面,再通过专家云阅片平台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更好地满足我国公众的消化道检查需求,解决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