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授信的小微企业不足1/4,也就是上千万的中国小微企业仍未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在金融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仍然严峻。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企业融资需求强烈却支持不够,而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苦衷。
我们先看两组数据:
一组来自今年上半年,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截至2018年末,小微企业法人贷款授信237万户,同比增长56万户,增长30.9%,贷款授信户数占小微企业法人总户数的18%;普惠小微主体授信1793万户,较2017年末增加467万户,增长35.2%。
另一组来自美国科法斯集团编撰的《2019年中国企业付款行为调查报告》:2018年,62%的企业遭遇过逾期付款,40%称逾期金额在2018年有所增长,这比2017年的29%要增加不少。更令人担忧的是,遭遇超长期逾期付款(超过180天)金额在年营业额中的占比超过2%的受访企业比例,从2017年的47%增至2018年的55%。
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已得到较大改善,但大量小微群体仍无法享受到信贷服务。另一方面,不少小微企业面临资金压力,经营状况受到影响。
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金融如何更好地扶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渡过周期性困难,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随着金融科技步入下半场,以第三方支付、线上理财、消费贷等为主的互联网流量之争,已经演变成“金融+科技”、“金融+产业”为主导的普惠金融之战。
科技连接产融双方
在普惠金融领域中,传统金融机构在企业流量、风控和成本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从流量看,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并不掌握企业流量,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互联网公司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数量,在全国小微企业中的占比也很少。这也是互联网巨头着急进军“产业互联网”的重要原因。
从风控看,传统银行逐渐掌握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等智能风控的应用,传统人工风控升级为“智能+人工”风控。同时,相对于消费金融,小微金融的风控方法更复杂,且很难标准化。
从资金看,中小微企业能接受的资金成本远远低于消费金融,多数互联网公司并无资金成本优势。
百融云创通过积极构建“产业+科技+金融”生态,进行多产业多场景的金融服务,通过科技输出架起了普惠金融供需双方的桥梁。通过为众多行业提供科技风控,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识别产业场景端的风险画像,实现产业场景金融化,助力解决产业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目前,百融云创已覆盖纺织品、快消、塑料、物流等多个场景,释放千亿规模信贷潜力,建立一个产融结合、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实现金融和产业的双向进步,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
场景落地成功案例
日前,百融云创、中合担保及快塑网达成合作,三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面向塑化行业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由三方合作打造的首款针对塑化行业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产品已完成上线,并于2019年10月实现首笔放款。
据介绍,百融云创在资金方与资产方之间扮演着赋能连接的角色。快塑网为塑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讯、生产、经营、贸易、物流等全面的产业服务,基于快塑网产业服务所产生的行为,百融云创将与中合担保共同确定的目标客群/资产选取标准与衡量维度抽象地进行提取、翻译,进而形成风控模型,并有效结合快塑网产业底层行为/生产数据进行匹配,筛选并推荐信用良好的标的资产;而中合担保通过“白名单准入+逐笔用信审批+日常模型跑批”的方式,在日常监控管理、确保风控可控的情况下,让更多中小微企业获得了资金支持的可能。
中合担保作为一家拥有AAA主体信用等级的融资担保公司,无论是在传统金融产品增信、银行贷款担保,还是在近年来的个人消费等创新金融领域均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及行业优势。此次合作,是中合担保在产业供应链金融领域战略布局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通过全流程在线产品化的操作模式,也是相较于传统融资担保模式而言,在新金融产品设计领域的又一重要创新。
本次三方联手合作的塑化行业是一个拥有万亿级市场规模及产业链上下游几十万量级中小微客群的市场,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快塑网方面也表示,希望能通过和中合担保、百融云创三方“产业+科技+金融”的强强联手,实现各方优势互补、长板对接,不断夯实产品基础,未来服务于更多塑化产业上下游的优质中小微客群。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