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拍《1921》取景,还原建党历程,导演黄建新竟然做了41次核酸
源 / 华夏晚报    文 /     2021年06月26日 20时29分

  6月以来,不少广东人都发朋友圈感叹,近期做了四五次核酸。

  导演黄建新在疫情期间,为了拍献礼建党百年的《1921》四处取景,短短1年间竟做了41次核酸。这足以见得导演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此前,《1921》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时,不少观众就惊呼“细节爆棚”。

  《1921》的“抠细节”,体现在电影里的方方面面。

  比如,黄建新要求必须还原人物当年的“青春感”。当年仅27、28岁的毛泽东,身材健美,喜欢跑步,平日里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还要到上海洗衣房里打工挣钱,和现在的“打工人”没有什么区别。

图片1.jpg

  为了复刻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王仁君反反复复细读了1893年到1922年之间毛泽东的故事。导演还表示,“不要看后面的内容”,抛开演绎伟人的思想包袱,让王仁君沉浸其中。

  进组前,王仁君反复阅读《毛泽东早期文稿》,还减重、练习湖南口音,力图“形神兼备”塑造出一个心怀理想但仍在探索救国之路的的热血青年。2个月的拍摄期间,王仁君每天像毛泽东当年一样坚持晨跑、夜跑,每天都浑身湿透。

图片2.jpg

  于是,在首映里,观众看到了一个身材健硕、目光囧囧的毛泽东。有一组蒙太奇镜头,刻画的是青年毛泽东的跑姿,黄导每次看到监视器里王仁君跑步的镜头,都赞不绝口。

  黄导对人物细节的考究,也值得肯定。比如,一大代表李达是湖南人,但片中却特意加上他不能吃辣的细节。这是由于李达长期伏案工作,胃部受到损失所致。小小的细节,虽没有平铺直叙地刻画伟人们的不易,但却更加生动。

图片3.jpg

  “我希望这些历史人物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觉得自己和历史人物是有亲近感的。”在上影节的采访中,黄导如是说。

  除了造型、人物细节,《1921》的布景也别具一格,力图还原旧上海的风貌。百年前,“东方巴黎”上海还没有霓虹灯,剧组把外滩扫描完后,用三维技术还原了当年的气象。剧组在所有建筑上,逐个安装了上万个小灯泡,“制景都累坏了”,黄导笑着说。

  据悉,《1921》勘景足迹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尤其是在上海,工作人员实地测绘了30余处相关历史旧址,最后用1:1复刻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和博文女校等实景。不少此前从未在大荧幕出现过的20年代建筑,比如“远东第一吧”之称的华尔道夫酒店长酒吧,亦首次开放给摄制组。

图片4.jpg

  再比如,影片中有一处戏,拍的是熙熙攘攘的长沙街头,天空中下着小雨。在布景人员准备完毕并开始拍时,黄导却突然喊停,原因是他发现鱼贩子面前的鱼“躺平”不动了。在黄导看来,下着雨时,鱼摊上的鱼应该是活蹦乱跳的,于是工作人员马上换上鲜活的鱼。

  《1921》导演黄建新表示:“希望这部电影帮助年轻人回望百年征程、读懂百年初心。”据了解,该电影将于25日至27日开启全国超前点映,并于7月1日开启全国公映。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