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 人工智能与安全的博弈将何去何从
源 / 中华网    文 /     2018年07月18日 16时30分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家电、移动设备等各种硬件产品中都开始融入人工智能技术,AI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对于AI安全的考虑也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讨论。日前,移动安全联盟聚焦于AI技术与安全问题,于2018(第十七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会议期间成功举办2018中国人工智能移动安全高峰论坛。论坛上,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围绕“AI时代智能终端的攻与防”这一主题,对“AI人工智能与安全”进行了探讨。

 360智能安全研究院院长李康表示,智能和安全已经对抗很多年了,未来还会一直存在,“安全对抗应该是安全领域永恒的一个主题。”

 AI人工智能与安全的博弈

 人工智能技术对安全产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大学郭耀教授表示,他目前正在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很多应用安全的问题,比如安全分析、广告欺诈监测、隐私分析等。

 郭耀说认为,“应用在访问用户数据前会有一个非常长的条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对此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对比相似功能的应用,如果100个应用做同样的事情,其他的都不需要电话号码,而有一个需要,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但任何新兴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AI技术在助力防护方的同时,也会成为攻击者的利器。

 比如,目前大部分AI应用系统都基于已有的主流AI框架实现,而AI系统框架以及AI系统所依赖的软件实际上也存在安全漏洞。这些安全漏洞如果被攻击者利用,将会侵犯用户在终端和云端的隐私数据;更有甚者,攻击者还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去控制智能家居的温度,或者更改家庭中设置的智能安防,从而造成人身安全和家庭财产。

 AI人工智能本身存在安全问题

 长虹信息安全灯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唐博表示,对于智能设备厂商来说,AI促进了产品效能的提高,促进了用户使用体验的提升。同时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也是预料之中的。

 以智能电视为例,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让电视机不再仅仅是单独的家电,而将会成为家庭交互终端的入口。但人工智能电视仍然会存在类似安全漏洞未修复、配置不当、越权操作等信息安全问题。不法分子能远程获取root权限,远程劫持电视设备,并进行开关摄像头、安装恶意应用、收集用户隐私生活信息等操作,这将造成用户隐私泄露或财产损失。

 另外,冰箱,空调等都是属于智能家居,但这些电器自身并不带有智能的功能,不过是通过增加智能芯片,用一些IoT的解决方案将控制请求,参数与白电主板对接。目前IOT芯片层面上的漏洞可以导致白电大批量的被控制,同时在IoT云端,物联网协议这边存在漏洞也可以导致批量的智能家居设备受影响。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郭耀表示,智能产品的硬件多是国内生产,但是芯片多还是国外的,像安卓,RAM,小米的内核,包括Linux开源都不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技术层面的安全也存在着隐患。

 所以,AI人工智能技术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安全仍是需要防范的最大风险。

 AI人工智能与安全的平衡发展

 如何打造人工智能的安全,使二者平衡发展,是目前乃至未来科技巨头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对于AI和安全的关系,长虹安全实验室唐博认为可以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用AI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安全的问题,可以用AI的方法来识别攻击,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分析流量和终端的一些情况,来识别一些异常流量或者一些攻击的行为。

 第二个阶段,是用安全来保护人工智能,同时保护隐私。在人工智能的模型被“偷”,被“骗”的过程,需要对其进行安全保护。

 第三个阶段,是在智能设备的安全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跨设备甚至跨平台的AI应用,效率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AI、安全和效率三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

 唐博还表示:“对长虹来讲,特别中兴事件之后,长虹特别关注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设备,包括一些系统级的软件。同时,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或者一些开源的自主化的知识产权的芯片,在安全上有一些差异化,在系统层定制化的一些产品。”

 在IoT时代,新的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出现,对中国智能家居的发展,包括物联网的发展都是一个机会。未来长虹安全实验室将利用AI和区块链技术打造云管端全方位的物联网安全体系,创新应用技术,配合区块链安全,将人工智能与安全的关系维持在最佳状态。

 “在物联网、云管端形成的整体安全体系下,配合AI,配合区块链,是可以有更好的未来,为大家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率的智慧生活。”唐博表示。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