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成长链OMO:开辟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新时代
源 / 互联网    文 /     2018年07月20日 15时32分

  2018年,随着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的成熟发展,我们将迎来一场有力的变革:线上与线下的界限将被消除。2017年是互联网转型变革最重要的一年,消费升级趋势下,互联网线上流量红利渐渐消失,移动支付的大范围普及,线上线下的加速融合,种种迹象让OMO(Online-Merge-Offline)商业成长链的概念出现在了公众面前。

  的确,当前互联网企业虽有服务千万乃至上亿用户的能力,但只是粗浅的线上体验,以往的打开速度和响应速度等用户体验指标逐渐失效。随着用户对于体验的要求在不断升级,要想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全链路的立体化体验和感受,必须强化线下服务能力,而OMO能很完美地帮助商家完成这次升级。

  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浪潮的起始点上,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经济结构重构和消费扩张。在即将到来的这个大时代里,会有一批新的伟大公司崛起。令人惊喜的是,在过去的2017年,很多互联网企业在OMO的探索中已经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001.jpeg

  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我们在猜测谁是那个英雄的时候,请先看懂局势。下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巨头会是谁呢?一定会是OMO公司吗?我们先从营销的趋势上来看,为什么说OMO时代正在到来?

  1.大数据和智能化的布局

  成功的OMO模式首先是大数据和智能化的布局。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一个产品从线上下单到线下送到用户手中,其使用、流转的过程,本质上是建立起大量的数据集合,其中富含更多关于用户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并将之与更多消费场景连接。线上线下完整融合,让数据和营销互为生态,在2018年的市场动作中,商家可以从品牌的差异化上寻求突破口,让线上和线下流量双向交织。

  基于用户对于产品需求的集成数据和智能化AI设定,实时把现实世界的场景和行为数据化,从而做到进一步利用、挖掘。商家的全景营销模式正是顺应了OMO的行业趋势,拿到了更多“自带流量”的线下入口。

  2.全景营销新模式

  从中国互联网成长的几个阶段看:第一个是纯线上时代,互联网行业相对窄小,占中国GDP的百分点只有各位数;第二个阶段,互联网越来越成熟,逐渐扩展到电子商务,互联网的渗透率达到10%左右;第三个阶段就是O2O,从线上到线下,互联网商品和服务交易延伸到更多的场景,导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渗透率超过20%;这之后,线上赋能线下的新场景机会涌现,这就是OMO的雏形。

  而在新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的背景下,营销模式也升级了。案例:2017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基于对年轻人“丧文化”的精准洞察,饿了么结合下午茶场景和帮买帮送业务,打造了一家“丧茶”网红快闪店,引发超过200家媒体报道并引发社会热议。定位精准、戳中年轻人情绪、全面重塑品牌差异化是此次丧茶事件成功的重要核心,伴随而来的是年轻用户群体的一致口碑,丧茶快闪店模式的走红直接让快闪店得以高速复制,对饿了么而言,不仅仅找到了线下据点,更重要是对“自带流量”价值洼地的开发。

  品牌定位可视化,营销痛点表演化,场景营销内容化,结合线上线下,从全景营销的视角出发,商家总能策划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景营销新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新时代的发展。

  3.与用户建立强关系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赋予了人们无处不在的链接能力。去中心化,社交化的商业形态,让企业更容易与与用户建立强关系,饿了么用“无处不在的陪伴”出现在用户每一个点餐场景;摩拜单车用就在你身边的方便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方便我们的出行等等。商家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及线下场景去做全景营销的尝试,利用线上传播和线下体验双线整合,对用户产生深深的号召力,不仅增加了已有场景的服务能力,还尝试和用户共同创造全新的场景,也在OMO营销上取得突破性实践。

  全景营销迎来风口,线下场景无非是百业百态,OMO概念的崛起也让全景营销真正迎来风口。全景营销不仅体现时间与空间感的多点融合,也从大数据和AI智性化上与所有环节相沟通,智能化机器+人工模式为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上取得了突破。

  2018年,线上线下大融合势如破竹,全景化营销再次成为风口,OMO前路未行早知深远。营销大师杰克特劳特曾经说过,品牌最大的价值来自于差异化建设。而奥格威也曾说过,营销的形式会变,但人性是不变的。对于未来而言,机会从来都是留给那些有见识,有储备、有创造力的企业。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