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个人权利将做大、做实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19年12月25日 15时52分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2019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据2018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统计数据,涉及噪声的举报占比为35.3%,仅次于大气污染,排第2位;在全国噪声问题举报中,施工噪声扰民问题以43.0%的比例居首位。对不少人来说,拥有一个安静的夜晚就是一种难得的“奢饰品”。长期以来,上述这些侵犯“私人生活安宁”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同程度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十分严重。仅以“噪声扰民”为例。
和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一样,明确“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的隐私性质,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具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针对性。这不仅有助于凸显“私人生活安宁权”的重要性,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丰富保护渠道,不断加强对“骚扰电话”“噪声扰民”等普遍存在的侵犯“私人生活安宁”行为的全面有效治理。
拟将“私人生活安宁”写入隐私权容易,要维护好却很难,因为涉及公与私、群与己之间的权益分配。比如说,公司要你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即时通信系统永远保持在线状态(节假日也不例外),信息回复不及时还可能受到惩戒,算不算“私人生活安宁”受到搅扰?于公司而言,作出如此规定是工作需要,为了集体利益;于个人而言,私人生活安宁受扰,不言而喻。谁的权益应被摆在优先位置,决定着这一考题的答案。
保护公众的隐私权利,保障中国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已经到了立法与行动形成合力的时候。前不久,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透露,又有100来款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的APP被查处整改。之前,工信部也通报了第一批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41个APP。眼下,民法典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对保护隐私来说,这更具源头价值和奠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