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书已成为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指南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2月24日 14时38分

  日历书从每年出版数种发展到出数百种,不过是最近十多年的事。自2009年《故宫日历》恢复出版以来,日历书市场呈现出火热的场面。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分秒必争,而日历书只精确到天,是怎么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呢?

  其实日历书的功能并不在于看一下时间,消费者看重的其实是通过日历书拉近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今的日历已不再是明星照或风景照,文博、出版单位基于自身优势,推出了契合当代消费者审美习惯的日历书,特色鲜明、设计新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指南。有些日历书的设计太过让人喜欢,导致很多消费者不得不买两本,用一本,藏一本。时间过去了,知识不会老,传统不能忘,从一页页地撕“老黄历”变成一本本地收藏日历书。

  对有些消费者来说,日历书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日历书的文图相映成趣,涉及文物、民俗、文学、电影、漫画、天文、地理等,让人有一种在家里逛博物馆的感觉,内容从文学名著中的金句到电影里的经典台词,从二十四节气到博物馆的展陈,文化传承的一条小径就这样铺就了。人们每天浸润在文化氛围里,在日历书的实用性之外看到了文化价值,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如同一门文化选修课。很多日历书还添加了音频功能,如《十点读书日历》《宋朝小日子》《湛庐珍藏历·大英图书馆》等,但有些日历书中的配图没有文字说明,消费者只能扫码听音频,如果能把音频中的文字节选几句印在日历上,对消费者来说会更方便。

  快速发展的日历书市场也显现出一些弊病。很多人觉得日历书的定价虚高,动辄百元的定价并不亲民,让很多消费者文艺不起来;对于日历书摘抄的金句,有人读了有醍醐灌顶之感,但也有很多人很失望,觉得这些金句跟心灵鸡汤没什么区别;随着市场的火爆,有些出版单位心态有点飘,导致出现“福”“祸”不分、排版错误等问题,甚至简化内容,有限的内容想着多出几年;有些日历书还宣扬迷信思想,消费者要警醒;市场火爆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盗版,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值得注意的是,日历书已经呈现出同质化竞争趋势,仅文学领域就有《诗经·鹿鸣历》《文豪日历》《十点读书日历》《豆瓣读书周历》等;健康领域也有《丁香医生健康日历》《健康真相日历》《华西日历辟谣小分队健康日历》等。

  当然,加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是仅凭几本日历书就能实现的。日历书的走红会给文创单位带来更多启发,当有更多唤醒藏品资源、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下的路径被打通,人们会更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