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领域的一个奇特现象 有人为一首歌花几十万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4月20日 10时42分

  这样的数字音乐行业,看起来“版权”得到了维护,市场也红红火火,实则充斥着大量泡沫和“虚火”。

  数字音乐领域的一个奇特现象,近日引发了网络讨论。据报道,在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和QQ音乐等音乐APP里,用户在购买一首歌的版权之后,可以播放音乐,但购买界面依然存在。有同一用户重复花钱购买同一个作品,重复频率从数十次到数十万次不等。有的消费者在一首歌上就花了几十万元。

  重复“购买”音乐作品,到底有多夸张?据调查,在某专辑的榜单上,有一个账号最高重复购买了同一张专辑达32万次,消费达数十万元。看到这个数据,不少网友都惊掉了下巴——这哪是为听歌“购买”版权,分明是疯狂“打榜”“刷流量”追星。也难怪有人感叹,“你把自己当粉丝,人家却把你当提款机。”

  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在粉丝经济和流量经济的助推下,不少粉丝纷纷挺身而出,为自己的“爱豆”疯狂打榜,以求拉升“爱豆”的作品成交量和热度,维持“爱豆”的高曝光率;另一方面,音乐类App也敏锐地瞅准这一市场,设置出诸如“冠亚季军榜单”、“520”“1314”默认选项等各类规则各异的玩法,煽风点火,诱导重复消费。

  这样的数字音乐行业,看起来“版权”得到了维护,市场也红红火火,实则充斥着大量泡沫和“虚火”。如果不加以及时干预和预警,将带来多重负面效应。最直接的,主要靠金钱堆积的疯狂“打榜”,会进一步刺激粉丝尤其是学生、未成年人群体盲目攀比追星和非理性消费,为个人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不利于为青少年树立起良好的成长导向。与此同时,失范的“打榜”“刷流量”行为,也可能在无形中驱动各类音乐App的逐利胃口。

  此外,类似诱导重复消费的行为,也涉嫌违法。有知识产权专家就认为,音乐App利用“粉丝”的“打榜”心态重复购买专辑所获得的利益,属于不正当收益。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重复消费的钱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并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贡献。那么,如果未成年人因偷偷“打榜”遭遇巨大经济损失后,能否追回?值得追问。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林风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