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对于城市品格与精神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想象。
首先,中共一大的召开具有起源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无到有,开启新篇章,即从一大开始。其次,在于其唯一性。党的活动地有很多,诞生地只有一个。第三,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上海现有612处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从某种程度上要探究它们的源头和汇聚点,就是中共一大会址。
特别是当下,当我们探究中共一大纪念馆与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之间的关联,就有了更多的发现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既是政治组织的创新、救国道路的创新,更是改造中国的思想创新。这一创新之所以发生在上海,与融于上海城市血脉中一以贯之的开放、创新、包容的特质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全国性革命政党,其创立与活动,至少需要满足以下6个相关系统的支撑——即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重要内涵的信息传播系统;以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为重要成分的社会基础;联系国际与国内重要城市的水陆交通系统;发达便捷的邮政通信系统;具有现代政党社团活动可供依托的社会组织系统;维持政党社团正常活动的安全系统。
以上6个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叠加交融在一起,就使得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的版图上,色泽特别,无可比拟,极其重要。
特别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系统。正是由于这么开放的文化氛围,上海才能聚集那么多进步文化人才,出版那么多宣传共产主义、宣传民主革命的书刊与文艺作品。从建党初期的《新青年》《共产党》,马恩原著译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到进步读物《大众哲学》《西行漫记》等,从《国际歌》翻译,到《义勇军进行曲》创作,无一不体现着这种开放、创新、包容的特质和品格。
可以说,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红色地标,在此后的百年征程中,不断“繁衍茂盛”,影响、感召起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群众奋斗拼搏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凝铸起一座城市动人而可贵的城市品格、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