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国》引领美食纪录片新的“微型化”潮流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6月07日 10时10分

  美食一直是纪录片的重要题材。回顾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历史,2012年央视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该片跳脱了传统的专题片模式,将美食奇观、人物故事和人文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也引领美食纪录片进入了“大制作”时代。2018年,《风味人间》延续高端路线,在技术层面更加精进,并开拓出国际化视野。

  在宏大叙事的美食纪录片流派之外,也有一些创作者另辟蹊径,尝试走轻巧路线。其中2019年海峡卫视联合腾讯视频推出的百集系列微纪录片作品《早餐中国》,从全国各地简单日常又极具特色的早餐这一小切口进入,打开了观众的味蕾,也唤起了浓浓的乡情。这部大获成功的作品也引领了美食纪录片新的“微型化”潮流。

  近两年上线的美食纪录片,越来越强调垂直细小的切口和简洁轻巧的形式,让市井美食以不修边幅的方式呈现在镜头前,契合了年轻一代追求真实感的审美潮流和碎片化的观看习惯。

  以近期在东南卫视和爱奇艺同步上线的《下饭菜》为例,单集时长在17分钟左右,每集介绍两个地区的特色下饭菜。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下饭菜看似不起眼的存在,却蕴含着中华美食的精髓,渗透着中国人的血脉亲情、家味乡情。节目切口虽小,却能以小见大,也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微型化美食纪录片的第二大特点在于清晰有趣的形式,《下饭菜》每期篇幅虽小,却有着引人入胜的架构。每一集由一段街头采访开始,导演询问居民当地最有名的下饭菜是什么,再跟随一户代表性家庭记录这道菜的制作过程。做饭人的家庭故事,也被巧妙地穿插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间。最后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道“附加题”,展现当地人的方言、闲时消遣方式以及小风俗等,带观众走入这道下饭菜所诞生的文化土壤。看似闲笔,却正是妙处所在。

  微型化美食纪录片也体现出互联网时代混搭、轻快的流行文化特征,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门槛。比如《下饭菜》便有着颇为年轻化的视听语言表达。快节奏的剪辑方式、随时蹦出屏幕发表评论的俏皮花字,再配上与香味扑鼻的烹饪过程反差感十足的古典音乐,让观众口水直流的同时也嘴角上扬,在愉悦、温情的氛围里不知不觉间便能连看上好几集。

  以《早餐中国》《下饭菜》为代表的微型化美食纪录片,凭借垂直细小的切口、轻巧的形式、年轻化的包装,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内容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