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3D光雕数字技术 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1年08月02日 10时20分

  壁画上的飞天伴随敦煌乐声轻盈起舞,来往行商在丝绸之路上熙熙攘攘……日前,于北京开幕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借助3D光雕数字技术,通过48台高清投影,将千年历史与敦煌艺术凝缩于一方炫彩夺目的沉浸式空间。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隔空对话

  敦煌石窟以4至14世纪的艺术和文献遗存闻名于世,目前已走过1650多年。石窟中所保留的壁画、彩塑等艺术珍品,是多种文明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创新的结果,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美学价值,是中华文明和世界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敦煌,让年轻人重新认识敦煌”,此次展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高12米、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打造了一座全沉浸式光影世界,再现了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魅力。

  “每一个场景都十分震撼,有一种千年历史在你眼前徐徐展开的感觉。画面清晰细腻,苍茫沙漠中的骆驼、精彩绝妙的壁画……都非常逼真,让人身临其境。”参观者王女士说。

  据策展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画面以敦煌特有的朱红、石青、石绿为主色调来进行展示,以彰显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除了视觉体验,音乐还运用了经典的琵琶以及箜篌、鼓、琴等乐器。

  “作为一个岩彩艺术家,我尽最大努力将敦煌壁画的美复原出来,让大家了解这种中国古典绘画样式。”壁画(岩彩)艺术家鲍营说。

  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介绍,展览借200余幅常沙娜、鲍营等艺术大家重绘的敦煌壁画作品,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数字光影展陈方式,带领观众走入光影时空隧道,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当下隔空对话。

  艺术与科技相辅相成

  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看来,“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确实,展览核心仍是中华瑰宝、享有东方艺术博物馆美称的敦煌文化艺术,形式上则通过先进的光影数字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和演绎,使观众可以沉浸其中,穿越历史,在流动的光影艺术中感受敦煌的魅力。

  谭平也指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和“数字+”,不但有助于增强展览的传播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本次展览艺术顾问、中央工艺美院原院长常沙娜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少年跟随被誉为“敦煌保护神”的父亲常书鸿在敦煌学习历代壁画艺术,后来,她将熟悉的敦煌图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为敦煌美术运用开启了另外一扇大门。常沙娜表示,艺术与科技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艺术与科技互相成全、美美与共,可以快速地让更多人了解丰富的文化,“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一种新的实验与实践。

  “我对敦煌的感情无法用言语表达,但是我在生活中时刻不忘说敦煌的美好。在追逐文化流行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文脉的根基。‘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科技故事的开始,希望大家一起传承敦煌艺术与文化。”常沙娜说。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不少观众注意到,“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全球首展”。就此,谭平指出,“希望展览能够‘走出去’,这也是历时近两年打造的这个展览的思路——中国风格、文博内涵、国际表达”。

  主办方代表、北京中创文旅集团董事长秋童说,之所以将光影展作为展陈形式,一方面希望让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文化和艺术走近普通民众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国际间文化交流,让敦煌文化通过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与“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开幕同日举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中国拥有丰厚的文物文化遗产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等元素,以青年人喜闻乐见,更加能够引领国际潮流的手段和形式,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共识下,文博专家将关注点放在如何“表达”上。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表示,此次展览是对中华文化遗产展示工作一次新的探索,“说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从展示文物的角度而言,既要用国际上观众能懂的语言,同时也要关照展览脉络的完整性。”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强调,艺术展和历史展既有交融,也有区别,要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叙事性,让观众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体验感,“表现形式和内容呈现之间,并不矛盾”。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