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推动民族文化符号的时代创新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1月13日 10时07分

  当今中国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民族文化符号也需要不断创新。但创新绝不是从传统符号到现代符号的简单更替,而应更加丰富充实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2021年,动听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可可托海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旅游地。

  前不久,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学生用舞剧重新讲述了“可可托海”的故事:这里不只有牧羊人凄美的传说,更承载着一段关乎民族精神和国家命运的共和国往事。舞剧《可可托海》讲的是发生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段真实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新中国核工业,“可可托海”的地名被编号“111”取代。一群优秀的地质专业学生汇聚至“111”,从此隐姓埋名,为国家的事业奉献了一生。

  剧中,独轮车的反复出现,展现了当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当地恶劣的交通条件,也隐喻着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远山、星空、白云、蓝天等舞台布景体现了可可托海各族人民内心的纯洁、无畏和赤诚;红色绸带贯穿全剧,是每个可可托海地区人民爱国情怀的象征……这些形象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在传播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彰显,民族精神在符号共享中凝聚。可可托海是中国的一个地域符号,也是蕴含着中国精神的民族文化符号。舞剧《可可托海》用民族舞蹈语言进行艺术化叙事,将地域文化进行符号化升华。

  当今中国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民族文化符号也需要不断创新。但创新绝不是从传统符号到现代符号的简单更替,而应更加丰富充实。这就需要寻找和树立一批体现中国精神、展现时代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形象符号,用这些饱含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舞剧《可可托海》做出了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可可托海”,推动民族文化符号的时代创新。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